1908年的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暴毙身亡!第二天下午,“亲爸爸”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为何两人去世的时间,如此巧合呢?
一直以来,外界对光绪的死因众说纷纭。根据《清光绪帝死因鉴证》披露:光绪帝肯定是毒死的!但是谁下的手呢?是袁世凯?隆裕太后?还是慈禧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光绪被幽禁瀛台说起。
一、出师未捷困瀛台
当年,慈禧亲儿子同治驾崩后,她选中了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登基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即位之时,大清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不断遭受各国列强的欺凌。因此,光绪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舒服。
但光绪还是很有志气的,他想像先祖一样建功立业,挽大厦于将倾。尤其是甲午海战战败后,光绪更是心中郁结,迫切希望拯救大清的气数。
后来,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一顿慷慨陈词,让光绪坚定了信念——必须变法!
他力排众议,开始了“戊戌变法”。但这,却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慈禧更是大发雷霆,认为小皇帝是翅膀太硬了,在挑衅自己,决定要教育一下他。
在慈禧和保守派的阻拦下,加上各种举措也并不成熟,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宣告失败。结果是很惨的,慈禧不仅大肆捕杀维新人士、将六君子斩杀于北京菜市口,还将“端郡王”立为储君。
此后,光绪在朝中的权力,基本就被架空了。八国联军侵华时,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和光绪就逃往西安避难。《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又返回了北京,而光绪却被送往了瀛台。
从此,他过上了被幽禁的日子,成为了又一个“汉献帝”。
二、日暮仍恋权势高
光绪在瀛台一呆就是十年,每天只能读读书、写写字聊作消遣。可叹正值盛年的大好男儿,只能龙困浅滩,在此地消磨度日。这期间,朝中大政都独揽于慈禧之手。当时,朝中内外交困,内有国贼,外有夷狄,慈禧的日子也不好过。
慈禧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迎来了她的七十大寿。这次大家的心头都沉甸甸的,再也不复六十大寿时的热闹。
那时,已迈入古稀的慈禧,和这个暮气沉沉的朝廷,都快走向了末路。而光绪虽已失势,但还正当壮年,宫内宫外难免心思各异。各个派系表面,对慈禧毕恭毕敬,心中难免都有各自的盘算。
一些满清新贵,如醇亲王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等,就更亲近光绪。他们心知:慈禧日子不多了,大清朝终究还得是光绪的。因此,他们打定主意,一旦慈禧病逝,就拥兵政变,将光绪从瀛台接回来,到时候有了从龙之功,定会加官晋爵。
为此,肃亲王善耆还借着新政的名义,成立了一支消防队。但这些小动作,怎能逃过慈禧的眼睛呢?这个掌了大半辈子权力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其实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三、母子先后赴九幽
经历了十年困居瀛台的岁月后,光绪的身体也渐渐衰落下去。一方面是光绪自幼多病,身体本就不强健;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长久郁结在心,积压成疾。心爱的珍妃又被慈禧弄死,心灵遭受了重创,身体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据清宫脉案记载:1908年入夏后,光绪的病情急剧恶化,宫中太医全无办法,只能用各种名贵药材温养着,到了十月十日慈禧生日前后,连基本的连床都做不到,只在慈禧生日第二天,勉强起身接见了大臣。同年十月十九日,光绪帝基本水米不进,陷入了昏迷状态,没过几天,就崩逝于瀛台的涵元殿。
而慈禧在光绪逝世的前一日,先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又任命载沣为摄政王。光绪驾崩后,慈禧立即颁布懿旨:溥仪入嗣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登基为新帝,又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慈禧就这样,又选好了新一任傀儡,然而人力总有时,天命终难违。慈禧争斗了一辈子,却还是斗不过命运。在光绪过世的二十个小时后,慈禧薨于1908年10月22日,终年七十四岁。
四、离世疑云百年谜
慈禧与光绪如此巧合的离世时间,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慈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提前下手谋杀了光绪呢?外界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正常死亡,另一种则认为是慈禧谋杀。
支持正常死亡说的学者认为:清宫档案中保存的光绪脉案相当完整,不似作伪。而且脉案的变化,也符合病情正常变化的样态。从脉案看来,光绪确实因病重而亡,没有中毒的表现。
而且从情理上讲,光绪一直处于被幽禁的状态,对慈禧的权力丝毫没有威胁,慈禧将光绪毒杀似乎也没有必要,一旦被人发现不过是徒增口舌,似乎找不到她必须杀光绪的理由。
那么光绪之死,真是因为积疾难返么?
2008年,相关人员依据现代检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考古专家历经数年,对光绪帝的毛发、遗骨以及随葬的衣物,进行了精密的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光绪的死前,体内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砷。而这正是砒霜的主要成分,毒性巨大。因此,专家认定光绪应,该是死于急性砷中毒。而最大的嫌疑人,当然就是慈禧太后。
但即便经过科学检测,还是有人提出质疑:因为地宫环境,多年来屡遭破坏,还曾被盗墓者挖掘。附着于遗体表面的砷,并不能确保其来源。是不是慈禧下的手,还无法百分百确定,只留给世人无尽的猜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