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记者 杨洁规 视频/图 何佳洁 通讯员 钟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档案】

吴国厚,1921年3月出生,16岁参加红军,18岁入党,1949年行军入湘。历任长沙市税务局副局长、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厂长、市二商业局局长、市财办副主任等职务,1983年12月离休。

“八一”建军节前夕,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长沙市芙蓉苑小区,聆听一位老红军回忆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

“口天吴,国家的国,深厚友谊的厚,吴国厚,今年80多岁。”树木苍翠,蝉声阵阵。正在和儿子儿媳在空地上乘凉的吴国厚,向来访的记者做自我介绍。自报年龄的环节,惹得在场众人哄堂大笑,二儿媳连忙纠正,“爸爸,你100岁啦,又谎报年龄。”“啊?100岁啦。”老人看似严肃,嘴角却微微上扬。

百岁高龄,满头银发,吴国厚腰杆挺直,精神矍铄,军人风采不减。“就是听力有点不好。”老人坐在凳子上,不时有邻居问好,不管听清没听清,逢人便是笑呵呵地回应。

16岁投身革命,曾与日寇短兵相接

吴国厚1921年出生于山西。1937年5月,正在读中学的他,通过共产党地下组织掌握的“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加入了红军。

1939年,18岁的吴国厚实现了人生中第一个梦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铆足“干革命就是要不怕牺牲”的劲头,积极投身革命,为部队筹集军需物资和药品、盐巴等紧缺物资。

“受过罪,吃过苦,但没中过子弹,没受过伤,我是幸运的。”吴国厚至今还记得,1941年那个冬天的夜晚,他和战友在外出筹措物资赶回营地时,与一小股日军相遇。短兵相接,敌军的刺刀将其棉衣划开了一道大口子。

“有惊无险!”吴国厚和战友最终巧妙利用地形,摆脱围追,安全返回了营地。

顶着炮火南下入湘,参与建设长沙

吴国厚与长沙的不解之缘,要从1949年说起。

1949年3月中旬,晋中区各县(晋中区即指山西太原周围的几十个县)举行了一场场隆重的欢送会,2382名山西干部在当地政府、群众和亲属的敲锣打鼓声中分成几队南下。在晋中区党委秘书处工作的吴国厚,依依惜别了家中的亲人。

从山西出发,1949年5月初,正向湖南进军的吴国厚所在队伍奉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前往河南省待命。经过半个多月行军,5月下旬,吴国厚来到中原局所在地——河南省开封市,在此略作休整后再次前进。

队伍在浦口渡江,来到刚解放的南京,然后沿长江水路经汉口入湘。在浦口,吴国厚第一次看到长江。望着宽宽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他有点紧张。“北方人不识水性,坐在筏子上,双手紧抓住筏子边缘,一动也不敢动!”

6月15日,吴国厚的队伍奉命乘“江汉号”轮船沿长江西进汉口,被列为空袭目标。幸运的是,经过5天5夜航行,安全到达汉口时,跟踪轰炸“江汉号”的敌机才到达。在我军炮火的猛烈还击下,敌机匆忙丢下一颗炸弹后逃之夭夭,惹得大伙风趣地说:“蒋委员长放炮欢迎我们哩!”

吴国厚跟随队伍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从汉口步行至长沙,8月抵达长沙。历经近5个月的风餐露宿和长途跋涉,辗转7省行程2000多公里,胜利完成了艰苦而光荣的南下行军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苦朴素是家风,自力更生是家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朴素,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吴国厚恪守到老。

1983年吴国厚退休后,夫妻俩一直由长子吴林南照顾。老伴2018年去世,子女们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相处的时光越发珍惜,一家人商议,轮番照顾父亲。

“父亲生活极其简朴,最怕浪费,吃不完的饭菜,坚决不让我倒掉。家里的旧家具旧家电,不烂到没法修理绝对不让换。”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最久,在吴林南眼中,父亲的节俭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现在国家富强了,经济条件好了,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好,只有父亲倔得很,找苦吃。”

“爷爷最‘抠门’,买包子只肯买一块钱的那种,里面根本没什么肉。”大孙女吴校接过话茬,“爷爷至今还有一件背心,穿了20多年了全是窟窿,补了又补还要留着。”经历过艰苦岁月,吴国厚不仅自己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常常教育子孙不能丢了优良传统。在吴家,洗脸、洗菜水不是立刻倒掉,而是用专门的桶子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

吴国厚不仅严于律己,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谋私利,更是教子从严,几个孩子谁也没沾过他这个干部的半点光。1948年,大儿子吴林南一出生,吴国厚便将他寄养在乡亲家里。因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吴林南左耳失聪,成年后进入了长沙食品厂做了一名钳工。吴林南直言,年轻时对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

“我们有时开玩笑,说爸爸要是稍微‘照顾照顾’家里人,日子要好过很多。”大儿媳王雪贞笑着说,经过多年的相处,也慢慢理解了老人的用心良苦,“父亲经常叮嘱我们,凡事靠自己,多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现在,我们也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