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的故事中,武松打虎虽然是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故事。

但是,在这段故事中还存在这样的细节:那就是武松在上山打虎之前喝了18碗酒,还吃了两斤熟牛肉。那么问题来了,正常人的胃一次性真的能够吃下去这么多的东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松饭量问题

其实,武松能否喝下18碗酒和吃上两斤熟牛肉这个概念需要仔细的研究——因为,两斤熟牛肉的概念其实相对容易弄清楚,而十八碗酒的概念则相对很难。

1、十八碗酒

因为,18碗酒这个问题还涉及大碗大或者是小碗的问题。因为,量器的大小,都会影响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说到这一点,让人想起了一个出自于《堂吉诃德》中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比较小气的人找裁缝做帽子,他给了裁缝一块布,问这个裁缝这些布是否足够制作一顶帽子的?裁缝估算了一下,而后裁缝表示绰绰有余。

于是,小气的人担心裁缝会贪污自己的布,于是问是否足够制作两顶帽子?裁缝经过一番精密的计算,然后表示大约是够的,其实这时候,能做出来帽子已经有些小了。

可是,这个人还是担心自己的布料会被贪污,就这样,一直说到五顶帽子够不够?裁缝都表示够了。结果等到裁缝做好了以后,这个小气的人发现:这种帽子小的只能够戴在手指头上。

说白了,已经不能够被视为是真正的帽子了。

同样的道理,武松所喝的18碗酒,这种碗的大小其实是值得争议的。

不过,根据专家考证:宋朝时候的酒碗并不大,武松的18碗酒在度数方面和体积方面进行一番折算的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瓶啤酒。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喝10瓶啤酒的其实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更不用说像武松这种能打死老虎的状态,所以说,18碗酒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弄清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牛肉

其实,2斤牛肉实在是不算什么。

——因为,实际上二斤熟牛肉其实如果切好放在碗里的话,可以盛一大碗,对于古代的壮汉来说,这样的食量是很稀松平常的。

甚至,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这样的记录——那就是有人一顿吃掉两盆子肉。

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皇帝刘彧都是典型。此人在当王爷的时候就曾经做到每顿吃掉两盆肉,以至于他的侄儿、中国著名的暴君刘子业讥笑他的这个叔叔,认为这个叔叔如同一头肥猪一样那么能吃。最后,刘子业还册封了他的这个叔叔为猪王。

不过,最后刘彧还是杀死了自己的侄儿刘子业,自己做了皇帝。不过,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每顿饭吃掉两盆肉的习惯还是得到了保持。

最终,因为“营养过剩”的原因,他在3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其实,从体能角度上来说,刘彧并不是一个壮汉,他只是贪吃,尚且能够做到一顿吃掉两盆子肉,更不用说像武松这样能够打死老虎的壮汉了。

因此,理论上说,像武松这样的人一顿喝18碗酒、吃两斤肉,其实非但不稀奇,反而是小菜一碟。甚至于在过去的庄稼把式,倘若有人愿意给他提供这样的酒肉,那么很多庄稼把式都可以做到这样的酒量和食量。

之所以现代人对于这样的食量感到稀奇,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重体力劳动都是通过机械来进行完成的。这就导致了体力工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在生活中很难遇到。

所以,人们对于古书上的这样记载表示质疑。其实是,在过去哪怕是在80年代的时候,这样酒量和肉量的人都是司空见惯的群体。

“穿越时空”的武松

不过事实上,武松如果真的是宋朝人的话,他绝对不可能吃到这么多的牛肉。

1、耕牛的保护

在古代中国,耕牛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拖拉机的地位。

并且在明朝以前的时候,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以及耕牛繁殖数量的有限,封建皇帝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会耽误,因此专门颁布了诏书:严禁天底下的老百姓擅自屠宰耕牛,更不用说擅自销售牛肉。

并且,擅自屠宰耕牛并且销售牛肉的,一旦被朝廷发现,那么就会面临十分严重的刑罚。当然吃牛肉也是犯法的。

所以,武松在宋朝如果敢于明目张胆的吃牛肉,店小二也未必敢卖给他。甚至可以这样说:店小二如果卖牛肉的话,那么本质上和孙二娘的卖人肉是没有区别的。

这种情况大约到了明朝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了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武松其实是“穿越时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武松的结算

此外,在《水浒传》的故事中,武松向店长结算的方式也比较特殊:因为在中国的明朝之前,白银其实只是一种贵金属而已,并不具备货币功能。在宋朝的时候,吃完饭付账是需要支付铜钱的。

但是武松却支付给了店家白银,这其实也是明朝人或者清朝人才有的习惯。

所以,在《水浒传》的故事中,武松其实是穿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