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一般而言,每年4、7、10、12月召开的季度政治局会议(10月不一定),都是决定经济政策方向的关键会议,其中7月下旬年中政治局会议承上启下,重要性仅次于为次年定调的12月会议。从过往看,年中政治局会议所定基调,一般会持续到当年底。

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三孩政策”、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楼市统统提到

对于当前的形势判断,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会议指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下半年重点工作,将围绕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科技创新、高水平开放、碳达峰碳中和、防风险、房地产调控等展开。

具体举措包括,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

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纠正运动式“减碳”;

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等。

此外,下半年民生工作重点,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改进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养育、教育等政策配套;

确保口粮安全,稳定生猪生产;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毫不松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等。

提防四季度及明年下行压力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53.22万亿元,可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

由于去年基数较低(全年GDP增速仅2.3%),机构普遍预计今年我国有望实现8%以上的高增长。去年“前低后高”基数效应,也将明显影响我国今年季度经济走势,呈现“前高后低”态势,部分机构预计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可能回落至6%以下。

从先行指标来看,我国经济仍在延续恢复态势,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在持续改善。但是,经济恢复不均衡,工业、出口形势好于常规水平,但投资、消费、服务业恢复相对较慢。另外,上半年经济季度环比增速偏低,一季度、二季度分别环比增长0.6%、1.3%,低于前些年正常水平(1.5%左右),市场担心经济恢复动力,以及后续下行压力。

年中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谓跨周期调节,就是超越了年度预算,对应的是中长期规划。今年上半年外贸拉动很厉害,随着世界各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外贸拉动作用如果下降,同时国内经济循环动力没有及时起来,经济运行就面临下行压力。要做好跨周期调节,首先要明确周期走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逆周期调节。假如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积极政策淡出力度可能要减慢。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在8%以上,从季度同比增速来看增长情况也不错。但是,一、二环比增速低于预期,政策若不相应进行调整,明年经济增长就将面临压力。当前世界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各国疫苗接种率在提高,但应对变异病毒的效果不太理想,世界经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美国政策何时调整等都存在变数。

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带有明显“稳预期”的意味。7月3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肯定达不到上半年21.8%的高速度,还有明年一季度、二季度,要在政策上做前瞻性精准性的调整,让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保持稳定。

宏观政策做前瞻性调整,突出表现在财政政策上。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较慢,上半年新增地方债发行规模为1.48万亿元,仅占全年额度的1/3,下半年还有近3万亿元额度待发。

一季度数据后,政治局会议定调为“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对于地方债发行较慢,市场上有声音认为,今年部分新增地方债额度可到明年使用。

很显然,上半年数据出来之后,这种情况在改变。“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这意味着今年新增地方债肯定要发行完,这样才能在今年底和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赵全厚指出。

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政治局会议要求:

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

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中汽协数据显示,中国6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25.6万辆,环比增长17.6%,同比增长139.3%;1-6月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20.6万辆,同比增长201.5%。

按照中汽协预判,新能源汽车预计2021年销量240万辆,同比增长76%。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电池材料和锂、钴等细分产业链景气度的集体提升,并进一步传导至二级市场。

据统计,2020年初至7月30日收盘,新能源整车板块平均涨幅为18.67%,同期动力电池、钴行业平均涨幅为61.52%和40.67%,锂矿板块平均涨幅则高达145.85%,涨幅在今年各行业中居于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图虫

纠正运动式“减碳”

此外,政治局会议还提到,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以及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都有着明显的“促投资”的意图。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约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统计局数据还显示,上半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2%,一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5%。

投资的三大板块中,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且相对稳健,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恢复较慢,这跟市场预期和政策安排都有关系。外界也普遍期待,下半年随着地方债发行提速,基建投资的增速有望回升。

“市场预计,下半年净出口对经济贡献率会下降,如果投资贡献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经济增长将面临压力。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既有利于促投资,也能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财税、金融政策予以鼓励,包括现有加计扣除,也可考虑给予优惠利率”,张永军表示。

针对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纠正运动式“减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曾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对经济运行也带来一些压力,一些地方为完成降能耗指标,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对高耗能企业实现限产或停产。首当其冲的是煤电行业,从趋势看,煤电有可能从主体能源转变为调峰能源。如果短期内调整力度过大,可能会带来煤电生产的大幅下降,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部分地方还会出现电力紧张,影响到经济稳定恢复和产业链稳定。

防范化解重点风险,为今年下半年财政政策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刘昆表示,推进风险防范化解,统筹做好国债、地方债发行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的防范工作,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图/图虫

还释放了这些重磅信号

1、合理把握专项债发行进度

会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约1万亿,仅完成全年额度的27%,而往常进度达到六成左右。

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原因在于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因此提前批额度下得相对较晚,专项债也不必急于发行。此外,由于前两年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带来资金闲置等问题,今年对专项债项目审核更加严格。

政治局此番表态意味着,专项债发行可能难以加速,发行将持续到四季度,甚至部分额度可能结转到明年发行,最终在明年初陆续形成实物投资“稳增长”,这也是“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的应有之义。

2、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7月15日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央行称,此次降准主要用来置换MLF及应对缴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因此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降准是量的层面调整,但央行近期一再重申‘看价不看量’,政策利率的变动是更值得关注的信号,因此降准并不意味着宽松。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也需‘留好子弹’。因此三季度继续降准概率小,但四季度MLF到期量大,如果出现经济增速下滑或债务爆雷等情况,再次降准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下半年,美联储货币转向越来越近,市场也高度关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此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以为为主,不会盲目跟随美联储。

关于货币政策的内外协调,近年来备受关注。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一场讲座上阐述称,全球化背景下,货币政策不可避免要承担内外政策协调的“两难”。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兼顾国际经济协调。

当前看,中美经济基本面不一,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很正常。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虽然也要考虑外部因素,但会保持独立性,以本国的经济基本面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

3、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

房地产此前一度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就会适度放松。当前因为预期明年经济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有市场人士猜测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放松的可能。

此次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这意味着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当前央行宏观审慎管住房地产金融、各城市落实主体责任管住房地产调控、加大政策保障房建设的总体政策格局仍将延续。

4、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此次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并非首次提出,此前一季度例会即已提到,当时用的词是“建立”,此次用的词是“落实”。这一机制似乎可以看到端倪,中央领导6月在青海考察时表示:

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政治责任,统筹抓好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近年的探索中,地方形成了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地方政府牵头的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

在金融风险处置方面,前者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精准拆弹的同时,加强风险形势研判,及时预警并提出建议。后者落实属地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调动地方行政资源力量,形成金融、财政、公安、司法、宣传等多部门合力,处置金融风险。

实践中,前一机制在31个省份均已成立且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机制,但后者机制尚不明晰。去年一些大型企业的违约对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显示相关机制的欠缺,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新机制可能着眼于解决相关问题。当前,城投非标违约已经常态化,如城投债违约将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因此亟待建立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短期看,这一机制在地方层面可能演化为保刚兑,进而降低城投债风险。现在中央要求“不逃废债”,在地方层面已经演化为“不违约”。鉴于城投债违约对省级区域的巨大冲击,即使财政困难,但如果党政主要负责人选择力保,在短期内还是可以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