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云不孤

南京疫情外溢,气氛骤然紧张。

早上上班前,想着要么把口罩再戴上,至少在电梯里安全一些。

走进电梯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戴着口罩。边上有人在谈南京疫情,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跟他有什么切身关系。

仿佛,疫情只要是发生在杭州以外的地方,就跟自己无关。说不定,他们还不知道,浙江昨天已经宣布(建议),暂缓省内人员赴外省旅游。

在办公室里,我提起这件事情,有个小伙伴回了一句:光你戴口罩,我们不戴口罩,又有什么用?

也是啊。疫情一旦传播,除非是回到人人自我隔离,否则有人戴口罩有人不戴口罩,最终结果都会是疫情继续蔓延。

虽然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但一个人要抵抗住病毒感染,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系统性防御的问题,个人在病毒面前几乎是无能为力的,除非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意识,同步采取防疫措施。

即便如此,系统还是可能被击穿,造成局部崩溃。这样的话,一个人是不是会被暴露在局部传播的疫情区域里,也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

这次南京爆发的疫情及其外溢过程,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01

7月30日上午,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已经完成了本次疫情52个相关病例的病毒基因的测序工作,均为德尔塔毒株,病毒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提示为同一个传播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图/现代快报)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讲,南京禄口机场的机舱保洁员病例经病毒测序发现,跟7月10日从俄罗斯入境的一个航班上发现的一例输入性病例的基因序列一致。

这名保洁员参加了从俄罗斯入境的这个航班的清扫工作,结果被这个人传染了,然后因为防护洗脱不规范,造成了其他保洁员被感染。更要命的是,因为这家公司的保洁员同时负责国际和国内航班的垃圾清运,所以很快就感染给了机场其他工作人员。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想必也猜得到了。

比如说,张家界是怎么成为“重灾区”的?

原因就在于,一名大连旅客经停南京禄口机场,前往张家界。在南京机场转机期间,这名乘客就被感染上了。然后这名乘客在张家界四处旅游,又去魅力湘西剧场看了一场大型表演(这时候无症状感染者已增加至数人),导致现场2000多名观众都被列入高风险人群。

到这里事情还没完,南京禄口机场和张家界的疫情传播链还在继续扩大……

例如,北京新增的两例病例就是从张家界旅游回来的,这对夫妻直接导致其所在的小区和周边9个小区被封控管理,涉及人群约4.1万人。

整个传播过程看下来,你会发现一个很可怕的事实:一旦病毒进入一个很小的缝隙,都可能迅速撕开一个大口子,造成让人意想不到的危害。

虽然这种风险在举国防疫体制下,不会造成全局性溃败,但造成局部伤害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在这其中,你也可以看到,一个人可能被悄无声息地卷入其中,毫无反抗能力。

02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主张投降主义,而是说要认清当前的疫情传播和防疫工作的现实。

这就是张文宏医生在最新的一次发言中所指出的:“我们曾经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

张文宏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张文宏(图/视觉中国)

曾经我们以为,只要同心协力,共同抗疫,等到疫苗出来,就可以迎来跟过去一样的世界,继续过像以前一样的生活。

现在,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正在进行中,但我们也已经有了结论,接种疫苗或许可以减少重症,却不可能完全遏制病毒。这一点,也有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撑。

张文宏在发言中也有提到,我直接转引吧。

从国际方面看,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70%,近期放开后,感染人数明显上升,但发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病死率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接近于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大家都知道,英国和以色列都宣布对新冠肺炎疫情放弃“抵抗”,宣布解除所有防疫措施。如果病死率降低至流感的病死率水平,那么完全放开就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做法。

而国内的疫苗接种效果如何呢?

张文宏提到,智利疫苗接种的结果表明,中国灭活疫苗对新冠的重症化、住院和死亡的预防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如果以减缓传播和降低病死率作为目标,可以承担一定的保护,但是作为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可能是目前疫苗不能达到的目标。”

敲重点,张文宏已经明确指出,现在的疫苗不可能起到根除疫情的作用。

至于病毒本身,我们已经发现,新冠肺炎病毒非常狡猾,还不断自我迭代。如目前造成破坏最严重的,也是导致这次南京疫情外溢的罪魁祸首,就是新冠病毒的德尔塔(Delta)毒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市民正排队接受核酸检测工作(图/视觉中国)

这一病毒变异体的病毒载量高、传播快,直接改写了“密切接触者”的概念。按照钟南山的定义,现在只要是“感染者发病前4天,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的人员”,都是“密接”人员,需要采取对应防疫措施。

这就意味着,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的办法,而只能根据病毒的发展进程来采取防控措施。

更关键的,还是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电梯现象”,如果放在疫情刚爆发阶段,我们应该看到的场面是大多数人戴口罩,一两个人不戴口罩还会被人鄙视,但是在现在,人的心态已经大大分化,有些人警惕性高,有些人觉得无所谓,还有些人随波逐流。

这种心态的变化是很正常的,毕竟很少人能够长期在疫情阴影下,时刻都绷紧着一根弦生活。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精神崩溃。但现在这种心态分化客观上是不利于全民抗疫的。或者说,以往的抗疫战略和措施要有所改变。

而改变的起点,就是接受疫情可能长期存在的现实,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

03

在“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思路下,防疫措施要如何改变呢?

7月29日晚,发生疫情的张家界宣布所有景区景点于7月30日上午关闭。而另一边,作为这波疫情暴风眼的南京,7月29日却宣布开放因台风“烟花”影响而关闭的各个景区公园。

有没有搞错,这时候还开放景区?看到南京这么个操作,网上炸了锅。很多网友质疑南京景区,要求他们抄张家界的作业。

▲微博网友评论(图/网络)

我不知道南京那边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如果是有足够的信心,以及出于务实的态度,这么做并无不可。

先说张家界,因为疫情影响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在没有办法搞清楚疫情波及程度和病毒是否还存在的情形下,关闭景区景点是一个保险的做法。

而对于南京来讲,这次疫情爆发在机场,由机场发散的传播链条也基本清晰,而且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已经采取了(追责另说)。这时候,是不是要像当初武汉那样全方位严防死守,真的值得讨论。

武汉当时的做法,是以全体民众的自觉配合来防控疫情。说白了,就是全方位无死角地严防死守,不惜牺牲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民生运转。但在今天,如果一个地方出现疫情,尤其是像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再这么做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谓十分巨大。

如果南京能够切断对外传播链条,同时适度保障城市内部的正常运作,不让全体民众承受疫情防控下不必要的牺牲,有何不可呢?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难道不就应该如此吗?

还是要给南京人民正常生活的权利,哪怕不是全部的人。

换句话说,对境外输入疫情的风险,要做到科学部署、严防死守;而对于境内一地或局部爆发的疫情,则一方面要对疫情爆发地及其传播路径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家界做得对,南京开放景区却也不一定是错的。重点就在于,基于对疫情的科学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的南京市民(图/视觉中国)

有人说,不要苛求南京人民。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对疫情防控措施的精准研判和科学施策,而不要动不动就让一个地方人民成为“代价”。

一边严防死守,一边舞照跳马照跑,也许这才是我们现在和今后所要适应的疫情下的生活。

如果没有这种应对疫情的新思路,我们要么可能是放任自流,被病毒长驱直入,导致整体溃败,要么是疲于奔命,继续不惜任何代价、全员投入去围追堵截疫情,直至整个社会不堪负荷。

这两种结果都不太好。基于现实体制成因,前者基本上不会出现,但后者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