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让整个唐朝节奏大乱,长安失、藩镇割据、西域得失以及边疆不稳都让唐朝政权陷入岌岌可危之中。虽说这样的造反安禄山只闹了一年、史思明闹了七、八年后就双双毙命,但是它给唐朝带来的动荡却是不可逆的。

尽管唐朝力挽狂澜结束这场政变,但它却最终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偌大的唐朝还是在百年之后分崩离析,彻底消散在了历史尘埃中。而这一切的源头和安史之乱是脱不了干系。

可能会有人奇怪。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可以苦苦支撑数百年之久才倒台的呢?其实一来是“瘦死骆驼比马大”,唐朝之前留下繁荣还能保佑它继续续航一段时间,直至消贻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来是一桩历史事件的发生:尽管晚唐时期,各个地方的节度使经常跟中央政府作对,成为唐朝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某个节度使在此时却愿意归顺唐朝,而且还愿意帮助大唐平定其他节度使的叛乱,终让唐风得以继续挥洒百年之久。那么这位节度使又是谁?为何他会偏偏选择这么做呢?

想揭开历史的疑云还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说起。

阳奉阴违的叔叔

当年,这位归顺的节度使叫做田弘正,他本名田兴,河北卢龙县人。说起他的身世也很神奇。他自小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所以熟读兵法、擅长骑射,但同时他为人还算和善,并没有什么权倾朝野的野心。

不过呢,他的父辈并不是节度使,真正的节度使是他的叔叔。可是田弘正和他叔叔年龄相差之大,中间也没有什么关联的故事,那为何这个节度使官职会落到他的身上呢?一切都是来自命运的安排。

首先,这所谓的节度使,是当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朝廷将愿意投降的叛将册封的官职,让他们有一方的管理权,这样好让他们安心留在地方上工作,不再作妖。就因为这样才有了魏博藩镇的首任节度使——田承嗣,也就是田弘正的叔叔。

不过他这位叔叔可不是善茬。他不但不感恩大唐对他的优待,还在自己的辖区的任意妄为。据说他既不愿意向朝廷上缴税赋,也不愿意和朝廷汇报地方工作。对于大唐发出的命令更是阳奉阴违,只是一个劲地剥削自己辖区的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还在辖区私设安史之乱两位头目的祠堂,供自己祭拜。很明显是把他们当成自己领导,要和大唐对着干。

不过,这大唐政府也不是不知道他的德行,只可惜大唐刚历经战乱,元气尚未恢复,不想再多生事端。于是对这位田节度使的作风是睁一只眼闭只眼,忍让他到了极限,只要他不再造反就好了。

横凶霸道的堂哥

田承嗣这个节度使一直让他做到70多岁,随后他就在着手挑自己候选人了。田承嗣好歹也算是有脑子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凶恶,比起他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日后节度使之位一定被毁在他们手上的。所以等到他撒手人寰的时候就留有遗书要将自己官职传给自己侄子田悦。

这田悦倒是中立之人,并没有引得百姓的不满意,只可惜他引起田承嗣亲生儿子田绪的不满。田绪后来更是直接杀了田悦,拥兵自立,接管起了魏博。

由于田绪手段强硬,朝廷和百姓压根就不敢有多少意见,于是这节度使之位重回田承嗣的子嗣辈分,而且继续延续着凶残霸道的作风。

田绪百年之后将这个位置传给自己儿子田季安。这田季安和他的父亲、爷爷一样都是嚣张跋扈、鱼肉百姓的恶人。不过从他这一辈起节度使的位置再也无法牢牢的拿的稳了。

心怀不轨的侄子

这个时候随着田弘正的长大,他的学识和人品不但在田家宗族,而且在外面都渐渐的声名鹊起。很多人都觉得田弘正有望接管节度使,而且可以造福百姓。

相比于口碑和人品节节败退的田季安,这位小叔叔的存在对他来说简直是最大的一个威胁。于是他几度派人去暗杀田弘正,幸亏田弘正机灵能有惊无险的躲过去了。

田季安眼看暗杀不但成功不了,反而还暴露自己的丑行。越想越气,不久之后竟然自己中风了先走一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死前他把自己位置传给自己小儿子田怀谏。可是此时的田怀谏尚且年幼,根本无力管控的了政权,田季安便委托自己心腹家奴蒋士则代为掌管,日后辅佐田怀谏上位。

这政权一旦易主外人,难免会有二心了,蒋士则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这魏博军事政治是陷入一片混乱,大家开始谁都不服谁。

这样的情况被大唐的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一想与其看着魏博内部矛盾大戏,不如趁此机会出兵收复了它,免得它以后稳定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不过皇帝有这心,大臣却无这个意。宰相李绛是坚决反对皇帝出兵讨伐,他一连几日劝服皇帝出兵的下计,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用,希望他还是以和谈解决为妙,以免日后多生不必要的事端。

事实证明李绛的建议是对的。因为魏博的内部矛盾正在朝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皇帝根本不用着急动手。

田弘正被捧上位

再说回魏博这边,下人蒋士则以权谋私,迟迟不愿交出大权让田家很是气愤。后来蒋士则还指手画脚,随意调换魏博军队的头领惹怒了民意。眼看情况越发不可收拾,田季安的妻子元氏只能去求颇得民心的田弘正,希望他能出面主持大局。

田弘正本来是无心参与政治,再加上为了此事自己差点小命不保,所以根本就不愿接着活。但架不住自己侄媳的苦苦哀求,希望他能看在同宗同源的面子上,不要让田家陷入困境。三推四请下,田弘正还是答应做个都知兵马使以安军心。

结果田弘正上任的第一天就吓到了他。让他没想到的不是他管不了部队,而是数千兵卒围住他磕头,表示臣服于他,并希望他能上位接管魏博政权。

田弘正压根没想过这事,但是考虑到如今的政权落在田家外人手中,而且大乱不已他又有点犹豫。再加上众人纷纷捧他上位,并愿意助其一臂之力。田弘正这才答应,但同时他还提出2个要求,扶他上位可以,但不得伤害他田家其他人。二来我魏博之地民众日后要遵守朝廷的制度和命令,不可胡来。

军民纷纷表示愿意接受,随后田弘正便开始自己领军起义。不得不说田弘正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不出数日,他便斩杀蒋士则,救出田怀谏等人,并且还厚葬他的仇人田季安。

归顺朝廷得皇心

田弘正肃清叛乱者的消息传到大唐皇帝耳中。大唐王朝听闻田弘正的为人后很是开心,于是快马加鞭派人前去册封田弘正为新一任的节度使,让他的地位得到官方的印章。

田弘正看着皇帝诏书更是欣慰,他和他的父亲终其一生都是对大唐效忠之人,与其叔叔为人背道而驰。如今魏博之地终于言他所及,他自然乐意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他的愿意归顺,大唐还拿出150万贯钱赏赐魏博,并且免除了魏博境内农民一年的捐税和劳役。如此一来军民更是觉得自己跟对了人,田弘正的归顺是深得人心。自此大家都是大唐的子民,又何必势不两立呢?

而对于朝廷来说,田弘正的主动归顺也为他们开了一个好头。自此他们可以将田弘正及魏博地区的事迹宣扬给其他地方听,让大家觉得大唐待民的恩德,从而让百姓主动倾向朝廷。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的势力,朝廷可以深入腹地进行讨伐,以儆效尤。

同时,田弘正在任内还帮助朝廷铲除好几个乱党势力,维护大唐的统一。就这样齐心协力下,大唐还能继续知民心,得民意,持续风光的数百年之久。这一切得来不得不感谢善良而无私的田弘正啊。

小结:

由此,我们可见田弘正上位史也算个传奇,他不像别人一样图谋不轨,更不会怂恿万人起兵造反。他行事低调,做人和善,但是他的人品却被人记在心里。这才是他得民心最大动力。只能说群众眼光是雪亮的,这样被万民推选出来节度使才能最代表民众的思想。

况且他即便被人推上高位,他依旧没有造反之心。他带领大众归顺朝廷,做好大唐的子民。大唐应该很幸运能有这样的一位忠臣吧,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有了大唐延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