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市秘密,为你用解密的方式读懂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朱瑾

感谢仲向平老师,洪尚之老师、宝成寺王兴臣老师提供内容和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写了吴山的文章后(吴山第一篇《通往吴山的九条路》), 我妈告诉我一件事,以前没说过,我听了以后知道了她的童年创伤。

我妈说,1960年,她13岁的时候去大井巷我小外婆家住过几个月。小外婆,也就是我外婆的妹妹,她生下一个儿子,要人帮忙带,外公从笕桥骑了车带妈到了吴山脚下,给小外婆做小保姆。小外公当年在颐香斋糕饼厂做厂长,一家三口租了大井巷的房子。楼下是一家做刨花水的小店,刨花水,我小时候还见妈用过,相当于今天的洗发水。妈说,那时大井巷一带全是像卖刨花水弹棉花这样的小店,下面开店,上面住人,小店主居多,平日里都去小井巷汲水洗衣。

▲旧时大井巷里的上山道 摄影@章胜贤

妈在小外婆家不只带孩子,早上还负责排队倒马子,有一天,发现马子没了。人家的马子多用铁箍,差一点的还用篾箍,小外婆家的马子用的是三层铜箍,小外婆结婚的时候,萧山夫家人送的聘礼,估计是为了这三个铜箍,马子被人偷了。小外婆为此骂了我妈整整两天,妈说自己又回不了家,真是连死的心都有了。可她至今还不明白,这个东西居然还有人要偷的。不说那个时候的人家夜不闭户,单单是大井巷,相对于饭都吃不上的笕桥农村,算是杭州的上只角,住的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怎么连个马子都会没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子(马桶的杭州话说法)与刨花水 制图©️城市秘密 插画@青征鱼

道在屎溺,我妈的问题不大不小:小到大饥荒时代的一个偶然事件;大到吴山脚下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其实妈自己也能看出点端倪,她说当年大井巷的房子多是向河坊街的大户租的,如果铜箍马子放在河坊街,大户人家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从河坊街到粮道山,住的全是商会人家,再往林徽因住过的四宜路,西湖边走,到清波门柳浪闻莺对面的勾山樵舍陈端生故居、荷花池头潘天寿纪念馆,都是文人墨客,马子更不会丢了;往河坊街相反方向,出鼓楼到南宋太庙,又都是达官贵人的豪宅,不要说马子丢了,丢了都会掘地三尺马上帮你找回来。

▲吴山山脚的社会阶层分布,底图为上世纪60年代时的杭州地图。 制图©️城市秘密

所以,吴山脚下的大户大宅人家基本可以三分,如果用《诗经》风雅颂的说法,清波门勾山里一带的文人墨客肯定是雅。

勾山樵舍以清代长篇鼓词《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爷爷陈勾山命名,1961年郭沫若曾专程寻访,作诗两首。1923年,浙江陆军测绘局局长章亮元,在勾山里造了两栋漂亮的民国洋房。他是辛亥革命之英雄将军,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他退出军界辞去官职回了杭州。他造勾山里房子的钱来自和南通张謇一起经商赚的,于是这个小山包和勾山里成为章亮元开发的房地产——1928年,章亮元把在南通所得股份和土地售出万余元,在勾山建筑租屋12幢,即今日勾山里4-13号;1934年,他又将南通股地售出一万数千元,建造勾山樵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勾山樵舍。勾山里毗邻清波门,东起荷花池头,西至南山路。清代著名学者陈兆仑曾居于此,自号勾山,为其居室取名勾山樵舍,因音近,此地又称狗儿山。

章亮元把房子卖给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武林高手书法家黄元秀先生,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他卖房子不是随便卖的,有选择,清河坊有钱的资本家可能一个也不卖,要有文化,术业有专攻的人,比如国立艺专的那些画家才能成为章亮元的客户,如今美院老教授的后代,徐元白的琴社还在那里。故此地之雅,不仅远接陈端生,还和近代章亮元挑房客的眼光大有关系。

南宋太庙的达官贵人可以算颂。整个太庙广场有四大宅院,是当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一些头面人物的住宅。在此之前,则是清代官员的住所。如今唯有一座没有拆掉的是何宅,名叫潜庐。主人何绍韩一百年前为浙江省议会议员,孔庙董事长,后来不做官了,就开发实业,成为化工原料中国砩矿第一人。金华那里十几个矿都是他的。发财了,造了潜庐,今天紫阳小学的所在地,大宅的主体建筑花园假山岩洞还有保留,包括中山南路两口紫阳井,刻字百余,又名潜泉,以惠百姓。何是一个文人,闲居潜庐喝酒写诗,上世纪六十年代逝世前他把家产全部捐献给国家,价值难估。潜庐一度还有何家后人住在里面,后来一半给了紫阳卫生院。

▲2015年时的潜庐,现已看不到如此景象。 摄影@仲向平

▲紫阳泉井。井身上刻有重修此井的经过:“此井起自宋,清雍正年间里人重修,立碣其上。今毁一角,余复剥落不堪。或曰此饮马泉也,亦有白马泉者。而碣额‘马泉’上缺一字,不可考。余以其位紫阳山麓,拟号紫阳泉,居邻咸首肯。是岁淘井面,铺水泥,并置斯圈,附志数言。潜庐。中华民国纪元十有六年丁卯夏日。”

粮道山河坊街中山南路一带的大商贾户就只剩下风了。如同《诗经》十五国风,风的情况最是复杂。

河坊街原来叫竹斋街,以杭州商会会长王竹斋命名,他本人住西太平巷,民国十三年军阀孙传芳打进杭州,放言说如果收不到钱,就把杭州烧了。王会长和老板们只好集资出钱送瘟神,死后百姓感恩,将其葬在半山,用河坊街的一段改名竹斋街来纪念他。当年几个银行行长,和王会长都在东太平巷西太平巷中太平巷这里住着,每人一个大院子,半条弄堂,因为他们的银行就在中山路上,商会就在自己家的边上,这里是商人的豪宅。

▲20世纪60年代地图上的西太平巷、东太平巷

胡庆余堂小井巷今天的收藏品市场这一块有三栋西式洋房,中式楼房白墙黑瓦的也有三栋,一个院子,隔了中间六个花厅。前人很讲究花厅,请客喝茶不在楼上,都在种花池塘的花厅之内。紧接着又是三栋中式楼房沿着环翠楼胡庆余堂的小山包,前后一共有九间大宅,围合了十几亩山地。可惜胡庆余堂七十年代造生产厂房,把九间房整个拆掉了。

▲现在河坊街上的胡庆余堂

屋如其人,互不越界。到了大井巷,小商小贩群体和百姓杂居,是一个相对低洼的阶层,最多算得上商风的余绪,有些小偷小摸的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998年城隍山开始拆迁,山上居民搬家中。摄影@干小文

吴山上面有一次造房子运动,和当年蒋介石的一次野餐有关。

杭州历史研究专家仲向平老师根据严密的考证说,1937年春节刚过,经历了西安事件的蒋介石和宋美龄回到杭州养伤,2月4号那一天,老蒋从太庙元宝心登上吴山,去了紫阳庵,午饭就在汪王庙门口,草地野餐。餐后和当时的杭州市长周象贤说,整个吴山能不能辟为杭州的风景住宅区。

▲1911年左右吴山上的民居 图自二我轩《西湖风景》

当年吴山上下都已是大房子,而且一组一组连成片。现在粮道山上的杭州博物馆原先是四五幢别墅连成的浙江省国术馆。馆长苏景由(其实是副馆长,当时省长张静江挂名为正馆长,主要由苏主持),大学教授,武林高手,和西湖边涌金楼主人黄元秀,一是国术馆馆长,一是国术馆董事,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召集南北开武林大会。除苏景由自己的别墅外,边上也有几幢住着当时的教育厅长等头面人物。解放后,此地成为杭州市公安局及其他单位的宿舍。如今整组别墅群变成了杭州博物馆的斜坡,由此可见山上山下的大宅都以组群的方式出现,怪不得蒋介石转了一圈以后认为吴山可以开辟成杭州风景住宅区。

▲1929年西博会工业馆馆址也曾用作浙江省国术馆馆址,西博会期间还曾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武术擂台赛——杭州国术大会。

▲近年在吴山上练武的孩子们 摄影@谈跳

野餐的蒋介石肯定也看到了中山南路太庙一带,吕公望省长督军师长们都宅在那里,太庙一条路就有四个大宅子,皇城根下,官家气脉,山下已经没有空地了,蒋介石指的是紫阳山城隍山伍公山元宝心还有空地,可以在山上安家建宅。

徐文长的长联说得好: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山下百姓十万家烟火,掌控烟火的住在山上。

▲吴山脚下吴山广场

山上的铁冶岭2号,原来是元末杨维桢铁崖先生读书处,后来就建了司徒雷登故居,解放后成为第一招待所,最早的“刘庄”,刘少奇朱德来杭,就住在这里。

山上的历史和山下不一样。山上的历史没有时间性。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城隍山拆迁前的管米山居民 摄影@干小文

仲向平以前就是住在山上的,粮道山七号。当年的二号、七号、十二号,三个门牌号码,十几亩地,名曰省庐。主人王丰镐,字省三,取论语曾子吾日三省之义。

北山街也有省庐。葛岭路的第一幢房子,主人字省夫,大名陈希曾,蒋介石的大管家,国民政府军务局局长,浙江吴兴人,蒋非常信任他,他和宋美龄的衣食住行生活巨细均由其一人掌管。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陈希曾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北山街上的省庐也就一直被铁路局租用,成为铁路系统员工宿舍。

▲北山路的省庐 (它的故事可看城市秘密以前的文章《杭州曾经最牛物业》)

吴山省庐主人王丰镐是浙江交涉使,洋务局局长,相当于今天的外办主任。弱国无外交,他能够在晚清时期忍辱负重,是很有韧劲的一个人。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之后,圣约翰大学校长阻挠学生参加爱国行动,该校师生572人愤然离校。为了这些出走的爱国者,省庐主人王丰镐捐地90亩,创办光华大学即今天的华东师范大学,任董事长。他在粮道山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大院子。1999年造吴山广场的时候,粮道署、藩署前、察院前这些官衙前面的路都被拆掉了。省庐也没了,如果围墙不拆,那么里面就相当于苏州的一个留园或者拙政园,名字可以叫作西湖园林,真山(吴山)真水(西湖)真园林。如今只剩古树名木没有砍,两层假山没有拆,一些搬到了花港观鱼,西湖周围很多公园里的假山多有大宅院的出身。

▲粮道山路俯拍,左侧大宅原为粮道山11号民居,现在为杭州博物馆。

▲粮道山上山处西侧,原省庐保留着的这些花园假山。

省庐是最后的山地园林。西湖周围的山上没有园林,园林多在水平地面,山地园林只有两处,一南一北,南山省庐,北山乃断桥对面的坚匏别墅。如同保俶塔,雷峰塔,南北对峙,从空间地理上看,省庐坚匏两山各占一个,又都在斜坡之上,那边沿着北山街望着西湖;这边于吴山北坡看着延安路。以前的人风水讲究,造房子,景观学上有一个微妙平衡和规矩在里边,不会点破,也不会乱来,否则要被人骂作没有文化。

▲旧时粮道山民居分布图 制图©️城市秘密 青征鱼

仲向平父母都是部队出身,母亲原先是上海人,抗美援朝作为学生参军,加入先前浙东游击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十军),战后从部队转业到浙江商业厅驻上海办事处工作;仲向平小时候到杭州读书,在粮道山小学,省庐,是商业厅的宿舍。

四十几户人家,一小间一小间的,尽管中间有很大一个花厅,好看的四面长廊,当年主人定在此接待贵宾,看着四季花重样,看着池塘生青草,但居住条件却很差,阴暗潮湿,整个院子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就像苏州园林只有一个卫生间一样,没有厨房,大家在花厅长廊里隔块板生火烧饭,大煞风景。

读完小学,仲向平上了杭四中念中学,直到1975年离开,十三四年的时间,都在吴山转。同学也都在墙门里居住,互相串门。家里格局,哪个门进出,每块石头都摸得清清楚楚。上世纪90年代末,城隍山整体拆迁,一刀切,居民往城北德胜三里亭皋亭山丁桥一带落户。

▲1998年,城隍山开始拆迁,管米山(粮道山之东,宋时有粮科院署在巷内,即称“管米”)居民正在搬家中。 摄影@干小文

现在的吴山广场原是粮道山二号的入口,从二号拐进去,往上拐来拐去好几幢墙门,就可以到七号,再往上,是粮道山九号,尼姑庵的边上,又有一个大院。

七号主入口呈八字形,黑漆大门,如衙门口,三四十亩地,五个平台,中央一块大平地,前面三层假山,有段时间警察老是来造访,说来找国民党军统的电台,地下室翻个遍,后来才知道是解放前国民党空军的雷达站,可想而知,七号大院高低错落,暗室隧道多了去,非常有趣,作为杭州最后的山地园林,名不虚传。

仲向平家的贴隔壁邻居是一个财会处许处长,某天夜里,拥了很多人,在那里哭啊叫啊,楼上人醒来听说许处长跳西湖自杀了。想想这么老实的一个人,平日里话都不怎么讲的,怎么会自杀呢?因为受不了单位里批斗交代问题和查账的压力,就自杀了。从此家里生活拮据,然而正因为如此,许家后代反而寒门出学子,自学成材,有一个儿子成为半山牛奶场的专家,另一个儿子成了图书馆学专家,当了馆长,逆境成才。

▲挑煤饼的师傅正好经过粮道山小学 摄影@干小文

西哈努克上山,粮道山弯弯曲曲一条石板路,硬是变成了柏油路。一声令下,三道房子、祠堂、寺庙都拆掉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修了这条马路,粮道山的山水就变小了。以前每到梅雨季,小孩子们都在这里捉鱼捕虾,抓山上冲下来的蝌蚪,泥土麻袋拦着,做成水坝,然后“哗”的一下,冲到山下。为此山上山下的人还要吵着打架,因为从吴山上到河坊街,有三五级的水坝,这个圈子里的人在城隍庙那里拦坝,放水故意不通知,到了粮道山小学那里,那个圈子的人还在玩水的时候,坝就被冲垮,没了。

除了玩水,孩子们在假山里钻来钻去,打弹弓,冬天里打雪仗,你这个山头,我那个山头,后来打到山下的游客行人身上,年青人恼了,一提气上山拷你。

▲场景示意图 制图©️城市秘密 插画@青征鱼

一个疯玩的平台。原始的游戏状态。抽烟,喝酒,偷沙瓜。农民拉进城,一分钱一斤。偷的偷,抢的抢,买的买。那时候西湖还可以游泳,从山上到湖边,一站路。游个泳,湖里上来,回到粮道山,弄点西瓜,拔点莴苣笋,吴山中学菜地里种莴苣,玉米,和一种甜的可以生吃的蔬菜,最好吃的是莴苣,刨子“嚓嚓嚓”一刨,放在嘴里“咔嚓”“咔嚓”,生脆得很。小孩子偷菜,菜农很恼火,因为一半扔,一半吃。

在四中读书的时候,到处看到文物,旁边有一个庙一样的走廊,一块陈布雷先生二十年代写的碑,“杭初建校什么什么碑记”,现在找不到了。当时大家说这块碑是谁的?陈布雷写的,陈布雷是谁?没有人知道。“文化大革命”,谁去研究呢。这块碑就当垃圾扔掉了。

▲城隍山拆迁前,粮道山上的小饭馆。 摄影@干小文

唐朝长庆二年,51岁的杭州市长白居易前往皋亭山求雨。为了雨神降临,他写了一篇很好的求雨文。

白市长的这篇千秋名文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先是祷伍相神,祈城隍祠,上了吴山,然而灵虽有应,雨未沾足,没用,才改请于皋亭山神。市长说,如果五天之内,杭州下雨,那么就给神增像荐香,歌舞鼓钟,备物以报;如果不灵,不独田农遭殃,那也是您神的羞耻啊,何去何处,惟神裁之,您看着办。

▲皋亭山

虔敬之中也有胁持,真是软中带硬,春秋笔法,最让人感觉有悬念的是,长庆二年的那场久旱盼甘霖的雨最后到底有没有下?

由白居易的祝皋亭神文,我们知道,唐代的吴山伍相神和城隍祠已经是祷神求雨的首要之选了,可见香火千年,殆非虚言。

▲城隍山拆迁前的粮道山居民生活场景 摄影@干小文

吴山的庙,唐宋时为皇家服务。万松岭有和宁门,出了和宁门,就是紫阳山、云居山,六部桥一带的历代中央政府官员为求升迁,烧香拜佛,寺庙应运而生。故吴山南面庙宇众多,明清之后,才渐渐转到河坊街一带甚至北面的山上,也给清末民初名人隐居雅舍提供了余裕的空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是南京。杭州寺庙总数曾经远远高于四百八。仲老师说前两年他在北山路调查,有一个老人告诉他,1957年全国整顿寺庙,他父亲曾经拿出一个资料给他看,杭州有七百多所寺庙。

▲左右滑动查看《湖山胜概》总图(明万历时期彩色套印本,陈昌锡辑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从图中就能看到很多庙宇道观。

吴山是杭州寺庙重中之重。说是山上七十二庙,其实超过一两百所,有的不入统计。四牌楼上去,左右有普福庵什么的,很多是家庙。父亲当官的,给女儿或者自家的女眷建一个庵,但是为了避人耳目,往往叫普福庵碧秀庵,买房置产过多,官员有所忌讳,让家属出面购买,相当于吴山别业了。说是庵,里面并没有人烧香,平常人也进不去。如同北山路有西湖别业,灵隐除大庙外,曾经也有几十所庵堂,门面很小的,就是一个家庵。全国的达官贵人为女眷所建,有时自己也会来住住,寻个清静。

▲普福庵

粮道山隔壁的大螺丝山,有一个尼姑庵,六十年代还住了很多人,进进出出买菜烧饭,“文革”期间被政府没收。这样的庵堂变成大宅门的不少。比如粮道山上的叶家大宅,正名叶公祠,纪念清代的杭嘉湖道也就是市长叶堃,洪杨之乱,叶携子跳井自杀,政府旌其忠烈,建祠表彰。内有祠堂厢房,以供后人祭祀,亦名云峰别墅,之后百姓入住,又改为粮道山小学,如今为一茶馆民宿,大门保留完好,叶公事迹留刻石上,密密麻麻。

▲原叶公祠,现为粮道山43号茶馆民宿,院内墙上依稀还能看到当时的石刻。

紧挨着叶家大宅有乔华堂,主人是一医生,看病获值所建,后被基督教看中,这样的房子很多。如今丰乐桥思圣堂最早的传教士神甫本来住在吴山汪王庙里,庙里的和尚没有钱,老外来了,觉得蛮好,大家都是宗教人士,就借给他们住,一住几十年。粮道山小学隔壁就是基督教建的牧师堂,老外走了,成了官员的别墅。为什么老外会走?因为官员们认为吴山上偌好的地方被他们占了,破坏风水,还是回到烧香拜佛。所以晚清年间,所有吴山上的基督教堂都被迁到天水桥,丰乐桥等山下平地。

▲原粮道山15、16号乔华堂的旧貌。摄影@仲向平

▲现粮道山26号“乔华堂”墙角的界碑,建于民国二十二年,曾为杭州名医王慈航的诊所。

从南面上山的伍公庙、药王庙、东岳庙,一直到城隍庙,是吴山的一条神庙之路,也就是长庆二年白居易“祷伍相神,祈城隍祠”走过的路,这些大庙包括小普陀都没有拆,因为改革开放前,这些房子都很珍贵,一个大庙可以安置几十户人家,有人住着就不会拆,小普陀庵原来就是一个家祠,两层三开间的砖房,解放前某小姐的闺阁,小姐父母有钱人,造了小普陀给女儿作养生养心之所。

▲旧时小普陀内的居民 摄影@章胜贤

药王庙是杭州寺庙里面最豪华的一个,面对着十五奎巷一大片,南宋二十三坊巷,这个地方最密集,至今建筑格局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当年药王庙为什么选择在山上建呢?一是有钱,二是它掌控着山脚下的国药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泰山堂,张同泰,药业会馆就在药王庙下面,中河边上。六大家自诩为杭州最有钱的主,所以要雄视天下,故药王庙没有放在会馆和胡庆余堂旁边,放在吴山最好的位置,坐北朝南,依山面水,门前一棵千年古樟,气势不凡。

▲药王庙

解放后,有几十户人家住在药王庙里,称之为老大墙门,门大,铁环粗,住家不从前门出,因为开前门,太奢侈了,把作为轿厅的前门封死,旁开小门,二十来平方,搞一个房间,正好安置一户人家。

所以吴山至今还是杭州城里寺庙最集中的一块宝地。不管是残破的,保留下来的,有遗址的,更多的是稍加修葺,便可以恢复起来的,在四牌楼和四宜路那边,现在吴山中学还保留了英国圣公会的房子,以及圣心堂,都是西式洋房,重新复建一下就是英式风格。紫阳小学本来就叫紫阳别墅,房子多了办书院办小学是后来的事情。

▲紫阳小学

总的来说,吴山大宅和中西的宗教建筑犬牙交错,先是寺庙,后来基督教堂;先是祠堂,后来别墅,后来又是当官的买去了,晚清民国,社会动荡,房子买卖盛行,一打仗,有人就把杭州房子卖了回上海,抗战胜利又买回来了,最终造成产权混乱的局面。一幢房子转手六七人,搞不清原来的主人是谁,故事就多了。房子数量也大,现在留下来的只有当初的三分之一了。

1998年,城隍山开始拆迁,吴山广场、杭州历史博物馆(现名杭州博物馆)、城隍阁逐一落成,吴山成了真正的大风景区,城市中央公共空间,而其中流转的故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原住民撤出景区,原住民保留在景区,哪种模式能给吴山带来绵延不绝的烟火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