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人民日报记者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根据视频整理):

我是)人民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目前我们收治的180多例的病例里面,两针疫苗全部完成接种的比例是怎样的?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讲,是否存在突破性传染的情况?

可以说,这是在这一波疫情中,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了。以成都为例,这次最初感染的一家三口,父母都是打了两针疫苗的,而南京还没有公布这次180多例患者的疫苗注射情况。

但是,很明显,南京市相关领导对这次提问没有任何准备,在一阵尴尬的沉默后,一位领导这样回答:

你问的是疫苗的情况吧?疫苗的情况是这样,最近正在研究,很快呢马上就会作出安排,会通过发布会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

这个回答,值得写入教科书。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答非所问,难怪很多网友都说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超纲了。

但是,这位领导的回答又是极其精彩的。“最近正在研究”,“马上作出安排”,“将通过发布会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怎么样,每一句话都是常用语,这三句话,可以用在任何场合,都能体现出相关部门的努力和认真的态度,还有一个开放的形象。

这个“三连”回答中,回答者没有流露出一丝个人判断,从此也很好地把自己保护好了起来。他回答的话,和机器人的回答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有一点主观性的,是第一句,“你问的是疫苗的问题吧?”这是一个承接,也把话题带入了另一个领域,好像记者是在打听,该在哪里注射疫苗似的。

这种回答,可能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有智慧的表现。既回答了问题,有没有讲出自己任何未经审批的信息,还很好地保护了自己。但是这个视频在朋友圈刷屏,说明普通人并不这么看。

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让人感到奇怪。很明显,南京方面并没有准备在这次发布会上公布病例是否接种了疫苗,他们也相信,出席发布会的记者也不会提这些让人难堪的问题。

一方面,南京本地媒体的记者,绝对都会遵守纪律,不会问自己不该问的,他们和相关部门有着很好的默契,会按照分发的材料来组织通稿。对他们来说,在提问之前,答案就已经明晓,或许说,他们要按照答案来提问——这就是系统运营的奥秘。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记者却不在南京的管理之下。人民日报属于一个高深的领域,是地方难以掌控的,但是大家又会基于惯例判断,人民日报的记者“应该”“也是”不会问那种尴尬问题的。这是“脆弱的默契”,也是一个微妙的系统,大多数时候这个系统都会运营良好。

因此,这个记者的“超纲”和“不讲武德”,就有点难以理解。很有可能,她在这个早上吃了南京市民化的早餐,像一个普通南京人一样走进发布会现场,精神有点恍惚,工作状态不佳,最终像一个普通人那样问出了那个问题。

这真是灵魂出窍的时刻。它是一个意外,一次失误,但是这个失误也让整个系统显现了出来,让所有人看到,这个系统是如何在封闭运营的。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但是某种程度上又呈现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