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暴雨过去第7天。

热搜慢慢散去,灾后救援稳步进行,生活逐渐重回正轨。

真过去了吗?

远没有。

除了热搜、微博、朋友圈。

你探出脑袋仔细看:

大雨过境,留给这座城市,甚至所有城市人,一地魔幻。

像最近一篇刷屏的文章。

标题足够醒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一段对话,Sir印象深刻。

暴雨后的郑州,一间漆黑超市中,顾客与老板对话:

- 只能付现金

- 不能用支付宝?

- 你能打开支付宝?

浓浓的黑色幽默。

一夜之间,我们依赖的大都市,在幽暗中转换面目;而我们熟悉的生活,重新被解析。

曾经:怎么跑快点,怎么卷起来。

现在:怎么活下去?

原来这不是电影。

就是你我亲历的现实——

生存家族

サバイバルファミリー

01

停电

所谓灾难,许多时候不是天降的变故。

而是日常事物的倍数飙升,超越负荷。

东京大停电。

停一两天还好,停一周世界就变了。

地铁停运,出租车打不着。

维修店里一辆几乎是废品的自行车,竟然都高价卖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办法,忍忍吧。

大家去超市扫货,排队了半天,却等来店员的一句话:

“只收现金!”

大家又转头去银行取钱,且“一次只能取十万日元。”

但.......

一哄而上乱成一团的队伍,你能挤进去才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只是个开始。

这停电,似乎没有尽头.......

电,一停就是2年.......

城市算是没辙了,回农村,捕鱼打猎总可以吧?

主角铃木一家,走上逃亡之路。

路上,都是逃难的人。

路上,九死一生。

曾经每天要黏假睫毛的都市丽人,现在,狗粮忍一忍也能吞下去。

曾经手无缚鸡之力的网瘾少年,现在,野猪也敢徒手抓。

当城市的现代感被击溃,考验人的就是生存技能,唤醒基因里的求生本能。

02

求生

如果只是展示末日设定的荒诞场面,猎奇人性的盲点,《生存家族》不足以成为一部上乘的灾难片。

开场之后,它快速摆脱对设定的得意和炫耀。

干脆利落地切入主题:

“生存”不是难题。

“生活”,才是真正稀缺。

片中一句台词点明这次“灾难”的真相:

主角一家人逃亡到半路,儿子发现火柴不够,叹气。

爸爸一脸不以为然:

怕啥

不就是生火嘛

原始人都会,还能难倒我们?

对。

停电,停水,停网,对人类来说本都不算什么“大灾大难”。

可为什么这些城市人突然就寸步难行?

真正的灾难,早就潜伏在我们的生活里。

大停电前,电影中对这家人有一段日常的白描。

扒开看,全是“刺”

老爸,父亲没父亲样子,丈夫没丈夫样子。

在家只顾着看电视,从不关心妻子和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公司呢?

一成不变的加班狂,每天抱着电脑

停电了,公司提前下班,他一万个不情愿。

他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影响?

孩子,最擅长有样学样——

儿子不爱听父母唠叨,耳机一戴,难得清静;

女儿躲在房间买买买,反正手机不离身。

总之,这个家很普通。

而它越普通,就越能刺中都市里普遍的麻木。

爸爸麻木。

因为他眼里只有单一的,世俗的成功:

是我养的这个家,我实在太了不起了,以至于我在其他方面可以随便做得有多差。

子女麻木。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只能看见一种“生活”。

我逃不出这周遭,便只能寄托于网络上虚拟的鲜活。

直到停电降临。

电视、电脑、手机、耳机……全被剥夺。

怎么办?

一家人收好行囊,踩上破旧的自行车,上路。

这一趟

不仅是求生之旅。

更是为了重新学会“生活”。

03

何为灾难

一路上他们看尽荒诞。

各种我们习惯的“规则”被打破。

首先,“有钱万能”

世界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

一家人惊奇发现,所有大超市都停业了,却还有一家小米店开着。

怎么交易?

几条鱼,换一包米。

可有些人还没适应新规则。

看似“大方”地摘下手腕上的手表,放下。

- 这啥?

- 劳力士,新的,正品!

老板娘无语。

继续,从西装里掏出一串钥匙,真诚递上

- 这又是啥?

- 跑车,玛莎拉蒂!

- 滚!

店外排着长龙。

人们拿着曾经价值连城的宝物:名牌包包,貂皮大衣,首饰,名画……

老板娘统统赶走:“这些东西能填饱肚子吗?!”

对啊。

一度我们以为的强大是赛博朋克,流光溢彩,一(手)机在手,走遍天下。

这是对生活和我们自己,最大的误解。

没完,还有更荒诞的。

一家人骑自行车到隧道口,看见几个盲人奶奶坐着。

还举着一块牌子。

明码标价打起广告:

有偿隧道带路

一人收一袋米或一瓶水

一家人懵逼了。

隧道还要带路?一直走不就好了嘛!

不信邪,骑着自行车就向前冲。

结果?

冲不到50米,像老奶奶们预言的一样,一家人慌张地掉头跑。

隧道里不仅黑,还到处都是动物尸体,废弃汽车……

最后一家人乖乖“给钱”,老奶奶们轻松地带他们走出了隧道。

这当然是导演的喜剧手法。

这,更是全片最细思极恐的一处隐喻:

当我们习以为常的光明被剥夺。

盲人,竟成为这世界上最敏感,“视力”最好的人。

仔细品。

多么耐人寻味的讽刺

当现代文明推着城市滚滚向前,鼓励我们站更高,看更远。

而离我们最近的地方,却变成所有人的盲区。

这片盲区里有什么?

一家人在求生的路上,慢慢看见了,找回来了。

怎么找的?

同样,“以物换物”

留意他们一路上给出去哪些重要物资。

第一个,钱(世俗)

钱是衡量世俗“成功”最重要,也是最通用的标尺。

却是他们最先丢弃的。

500日元一瓶水,贵吗?太贵了。

可当你不喝这一口就会死的时候,太便宜了。

第二个,酒(放纵)

米店里,一家人发现劳力士,玛莎拉蒂都换不来一口吃的。

妻子很聪明。

果断拿出丈夫珍藏的威士忌,老板娘眼睛一下就亮了。

没错

比起钱,酒带来的放纵,还能让人在末日中享受最后的欢愉,寄托幻化的“希望”。

可妻子清楚,此刻家人需要的不是幻觉。

他们要抓住真实的希望,哪怕很渺小。

第三个,体面(尊严)

一家人在这路上丢掉了不少日常饰品。

女儿的假睫毛,新衣服;妻子的眼镜;父亲的假发……

这是他们曾经为自己武装的体面。

以上都还算“身外物”。

路上,他们遇到好心人在街上派食物。

赶紧去排队,可正好轮到自己,食物派完了。

当一家人实在身无分文,物资穷尽,还拿什么去换?

“扑通”。

父亲跪下,磕头,央求对方给孩子们一点食物。

丢掉体面,丢掉“尊严”,能换来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

对方看都没看一眼,扬长而去:“真的没吃的了”。

这家人恍然大悟

尊严,不是靠装的,是要靠自己赚的。

那么。

丢弃这些曾经眼里最珍贵的东西后,他们得到什么?

仔细看,藏在细节里。

电影全程共出现三次牵手

第一次,停电当晚。

妻子邀请丈夫看星空,毕竟城市的灯暗下来后,星星也明亮了。

突然,他心血来潮,想浪漫一把。

但妻子移开了手。

她显然还憋着气呢。

第二次,停电60天。

一家人千辛万苦,终于靠着毅力,找到栖身之所。

深夜睡下之前。

这次是妻子主动,用手悄悄向丈夫“进发”。

因为她目睹了他的转变,重温了他的真挚。

第三次,停电90天。

渡河时,父亲意外被水冲走,不知所踪。

一家人都以为父亲死了。

可那又怎样。

哭吧,哭完擦干眼泪,只能饿着肚子,带着悲伤继续赶路。

此时妻子意志消沉,越走越慢,甚至停下。

她不想活了。

此时,儿子回过头去,坚定地牵起妈妈的手,拖着她走。

看到了吗:

一路下来,物质上,他们没有换回任何东西。

出发时,大包小包,行李很全。

可最终到达目的地时,只有四个人,空无一物。

他们寻回的,就是最简单的:

爱与责任。

父亲,重新学会珍惜身边人;孩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去学会承担。

这才是电影照进现实的地方。

暴雨后,我们的城市怎样了?

当然有各种触目惊心的艰难。

同时,还有更多真实的暖意

有人把自己的车开出去,当“充电宝”给邻居充电;

有人拿起锅碗瓢盆,前往灾区送热乎饭菜;

有人创造条件,坚守岗位,传递生的希望。

这恰恰是《生存家族》成为优秀灾难片的原因。

它讲一家人的故事。

却触动了所有人长期麻痹的神经。

电影种种怪诞。

不过在讲述一个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经验:

灾难,最终考验的不是我们多富有,多强大。

而是作为被情感与责任滋养壮大的人类。

因何富有,因何强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