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楼市传出一个“重磅”消息,今后购房先要申请购房资格,符合条件才能领到购房的“房票”,有效期60天。

在完成公示后,一张房票一次只能登记一个楼盘,登记一次后即时锁定,不能再去别的楼盘登记,等到开盘销售后,购房资格认定结果自动解除锁定。而楼盘也只能卖给有房票且来登记过的消费者。

“房票”这个带有时代烙印的词,天然具有极高的关注度,一时引起众多迷惑脸——这是要弄啥嘞?

有“理性”的业内人士分析,说不要过度解读,政策的核心不过是购房资格审查,这是楼市调控之下,很多城市通行的做法。

可这显然贬低了武汉的“创新”手段。“房票”政策的出台,是在购房资格证明之外进行加码,是对具体的买房过程也施加了最严格的限制。

过去有买房资格的,还可以货比三家,或者多登记一套给自己留后路。因为摇号总是有概率,一套没摇中,还可以寄望于下一套。

可现在这种灵活性也彻底被封死,一套没摇中,可能就得根据有效期,再去领一次“房票”。

这种计划色彩极强的政策,当然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炒房和乱象,可不容忽视的是,一定也会给刚需购房者带来麻烦。

买房的事看着简单,具体到每个家庭,过程会有无数的“意外”和调整,管控的越严格越细致,理论上出现意外的可能越高。如此的大宗消费,一点意外,就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这种“房票”和历史上的“房票”“粮票”等虽然内涵不同,但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就是由某个部门来决定你有权买什么、买多少,甚至怎么买。

过去的计划道路之所以走不通,简单说,就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再完美的计划设计,到了具体消费环节,还是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没有哪个全知全能的机构或个人,能保证计划完美,能保证末端的消费完全按计划进行。最后就是各环节都疲累不堪。

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具体的消费者为自己负责,是最靠谱的办法。这也是改革以来始终没有变过的大方向。

如果就武汉楼市本身来看,在已经严格调控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房票”,确实影响可能不会太大。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政策之后的反馈。

不少人会说这是倒退,是活回去了。这很明显的计划色彩,引起人们的警惕也不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同时竟也有很多人热烈拥护,觉得炒房的要完;更进一步的,认为回到过去的计划时代也求之不得。

坦白说,这是我怎么都想象不到的。

完全的计划经济,已经被证明是走不通的。就拿住房来说,那时候的分房看起来很美,可是人均居住面积和质量,是非常糟糕的。更别提太多人要排半辈子才有机会,还有太多人压根儿没机会。

因为过于细致的计划不靠谱,“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成了现在官方很坚定一再强调的。

可那个普遍贫困贫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怎么竟然成了有人“穷尽一生想要回到的年代”?要么是既得利益者的无耻,要么是对历史隔膜的无知。

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社会,只有让不同的主体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才能保证活力,才能保证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这本是改革这么多年一再被验证的常识。

过去这些年楼市当然有乱象,适度调控有正当性,但认为用最严格的计划,就可以消除一切问题,就可以满足最多人的住房需求,这才是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