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泉州被世界看见。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泉州历经20年的申遗之路,终于成为福建第5项、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图片|泉州人文地图: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审图号:GS(2019)3773号 ·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

为什么是泉州?她曾身处“世界首个海洋贸易体系”的中心,在农耕文明的东端与海相伴。宋元时期,各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这座东方第一大港,千年风华凝结成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

她是爱拼敢赢的开路先锋。改革开放后,泉州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成为民营经济大市,多年来领跑福建省,经济规模突破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泉州崇武古城 · 图虫创意 ©

泉州,对话海洋,向海而生。人、神与海在中国东南一角交响,谱写一曲跌宕起伏的海潮音。

01.倚山为险,滨海称雄

2007年,宋代沉船“南海I号”打捞上岸。这艘出海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其中有大量来自泉州的货物,包括德化窑出产的瓷器、安溪青阳的铁器,可见当时泉州制造业已经“兴贩入海”“远泛蕃国”。

德化瓷在古代被老外称为“中国白”,其窑址遍布德化全县,瓷火千年不灭。散落各地的瓷片,俯拾皆是沧桑,也是泉州历史的见证。

图片|清代德化窑观音菩萨坐像 · 图虫创意 ©

历史上,福建是一个“兵家不争之地”,别人家打得不可开交,风景这边独好。由武夷山、玳瑁山等绵延而成的古闽道艰难闭塞,难度系数不亚于蜀道。全省山地占大部分,“八山一水一分田”,在福建形成恶劣的农耕环境。

但是,背山面海的福建占据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20%,造就了诸多港湾、滩涂和岛屿。福建人勇于奔向大海,逆天改命,用现代的歌唱,叫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泉州,正是与海搏斗的佼佼者。

图片|福建省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 · 自然资源部 ©

泉州,古称“温陵”,因城池形似鲤鱼,又有“鲤城”之称。五代十国时,占据泉州的节度使为了扩建城郭,曾经环城遍栽刺桐树。枝繁叶茂、花红似火的刺桐让这座古城有了“刺桐城”的美誉,也绘成了风光如画的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

从海洋文化的角度看,泉州地理位置优越,往北可为江浙藩篱,向南通往广东商埠,东面则是浩瀚大海。在海浪的抚摸下,三面群山如同天然避风港。晋代,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民迁至福建后,在开拓荒地的同时,也将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异乡,将流经泉州的两条河流分别取名为“晋江”与“洛阳江”,为东南沿海打上了中原的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泉州市地图,审图号:闽S(2018)44号 · 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正式定名。这也是中外交流转变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盛极而衰,外国通商、朝贡之路从中国西部的“陆上丝绸之路”转向闽粤海上通道。泉州由帝国边陲城镇,转变为海外商贸的四大港口之一,前后共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史。

图片|泉州古城航拍,图中为朝天门 · 图虫创意 ©

到了宋元,泉州港进入最辉煌的时代。公元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主管中外商船的出入境签证、货物检验、税收等。到南宋高宗在位时,泉州所交税金相当于当时全国收入的1/10。

此后,泉州港风樯鳞集,海舶穿梭,取代广州成为宋元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跃居“东方第一大港”,号称“涨海声中万国商”,也凭借世界先进的造船业,成为后来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港口。

图片|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 图虫创意 ©

闽商的海外贸易网络遍布亚洲,东起日本长崎,西至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日后更是延伸至南北美洲,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海丝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彼时的泉州,让旅行家马可•波罗流连忘返,他在游记中写道:“阿拉伯的港口有任何一艘满载香料、药品和珍宝的船驶向天主教的世界,就一定有十艘在驶向中国的刺桐。”

图片|航拍泉州古城城南:天后宫与德济门遗址 · 图虫创意 ©

另一位外国旅行者雅各·德安科纳于1271年到访泉州,更是为其不夜城般的繁华景象所震撼。街上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将夜晚的泉州映照得无比灿烂,陌生的旅行者将其称为“光明之城”。

新航路开辟之后,当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航海者陆续来到东南亚时,他们发现,雄踞于泉州的福建商人已经领先他们几个世纪,甚至各地贸易市场实际上也由闽商所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石狮市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年 ),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36—1339 年)重建,见证泉州昔日繁华 · 图虫创意 ©

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外来船只驶入泉州时,可远远望见泉州港的地标万寿塔,向古老的东方文明致以第一声问候。位于泉州城郊西北的九日山如同天然门户,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最窄的位置,宋代官方主持祈风祭海,地点就选在此处。

图片|万寿塔,又称“姑嫂塔”,是宋元泉州港的航标塔 · 图虫创意 ©

泉州港内,安平桥、顺济桥、洛阳桥等等古桥连接起水陆转运系统。这些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桥梁,是古代基建狂魔的世纪工程。

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海湾上的安平桥,是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千年前,来自阿拉伯、印度、越南、非洲等地的蕃客走上这座石桥,满载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货物而归。

图片|泉州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是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桥 · 图虫创意 ©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阳江出海口,是古代著名的跨江、跨海大桥,始建于北宋,由书法大家蔡襄主持修建。为了巩固桥梁基石,设计者首创了“养蛎固基”的方法,利用牡蛎附着来稳固桥体。到如今,历经千年的洛阳桥已不需要牡蛎来加固桥基,但人们仍然在桥下养了一大片牡蛎,因为可以吃。

图片|泉州洛阳桥 · 图虫创意 ©

出海经商的泉州商人,为了等待季候风返航,常寓居异国他乡,甚至久居数年,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久而久之,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海外移民,深刻影响东南亚历史。

图片|九日山,在南安境内,著名海外交通史迹,相传有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 · 图虫创意 ©

11世纪初,侨居在越南的闽商后代李公蕴,在内乱中被推上王位,成为越南李朝的开国君主。到了13世纪,越南陈朝的开国国王陈煚,也是一个福建人,在位期间还曾抵御蒙古人的入侵。有学者考证,李公蕴和陈煚祖籍都为泉州安海。

随着大量蕃商来华,泉州也成了当时外国人最集中的地方。宋末元初,阿拉伯人蒲寿庚“提举泉州市舶司”,以蕃商的身份掌管中国最大的贸易城市,并利用这个职位垄断泉州港香料贸易近30年,聚敛了无数财富。

图片|南外宗正司遗址,原是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 · 图虫创意 ©

02.世界宗教博物馆

元代以后,历经战乱、倭寇与海禁的接连打击,泉州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从“东方第一大港”的宝座上跌落凡尘。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金庸小说将其描写为明教(摩尼教)信徒。但在历史上,朱元璋是摩尼教的克星,称帝后曾下令禁止传播明教,将其列为“旁门左道”。

图片|泉州草庵,我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寺中有摩尼光佛造像 · 图虫创意 ©

摩尼教作为中国古代繁盛一时的外来宗教,已然销声匿迹,唯独在泉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草庵,安静地坐落在晋江华表山南麓,有着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光佛像。泉州成为摩尼教最后的消亡地之一,更是一个“世界宗教博物馆”。

图片|泉州文庙 · 摄图网 ©

宋代大儒朱熹说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据统计,泉州有6000余间庙宇,主祀神明达500余位。中国传统独尊儒术,泉州却有众神护佑。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东西方宗教跨越时空,在一座城因缘际会,妈祖、孔夫子、关公、佛陀、上帝等各路神仙,在同一片海洋和谐共处。

图片|泉州开元寺 · 图虫创意 ©

号称“泉南佛国”的泉州,历代建造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00余座。

位于城中心的开元寺,作为宋元时期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300余年。大殿斗拱上二十四尊飞天乐伎翩翩起舞,须弥座上却饰有印度教狮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间两柱亦为印度教石柱,据记载,这是明代重修时,从一座已坍塌的印度教寺庙移至此地。

图片|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 · 摄图网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泉州留下人生的最后足迹,承天寺、开元寺、百源庵等数十座寺院都是他住锡之地。平日里,他身着一件亲手自补的衲衣裳,一菜一饭足矣。弘一圆寂后,后人缅怀其慈悲心怀,根据他的遗愿建塔于清源山弥陀岩。据说,当时其弟子丰子恺悲痛欲绝,集泪研磨,绘下一块“泪墨画”,嵌于塔上。

图片|泉州镇国东禅寺(南少林寺) · 图虫创意 ©

泉州清源山东麓的另一处佛教胜地,为镇国东禅寺,俗名“南少林”,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开闽僧武派之源流。但清源山也是一处道教圣地,左峰罗山和武山下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当得起石碑上写的一句“老子天下第一”。

图片|清源山老君造像 · 图虫创意 ©

更令人称奇的是,伊斯兰教也在泉州的山川中扎根。相传,穆罕默德门徒中的三贤、四贤,来到泉州传教,后卒葬于泉州东郊灵山,世称“灵山圣墓”。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遗迹,距今已1300多年。此后,仿造大马士革清真寺建造的清净寺,在当时泉州城南墙外拔地而起,见证了阿拉伯商人的海外拓荒史。

图片|泉州清净寺 · 摄图网,图虫创意 ©

距离清净寺不远处是关岳庙,善于经商的闽南人对武财神关公推崇备至。泉州关岳庙极富闽南建筑风格,每逢节日,前来烧香点烛和求签的人络绎不绝。关岳庙旁还保存有几幢锡兰(今斯里兰卡)侨民旧居,深藏当年跨海远航的往事。

图片|泉州关岳庙 · 摄图网 ©

福建人最重视的妈祖信仰,也为泉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泉州天后宫,地处晋江之滨,已经有800年的历史,是当地人心中“护航庇民”的圣地。被航海者尊奉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自古为四海商贾和泉州子民尊崇,信仰远播海外。

图片|泉州天后宫,中国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之一 · 摄图网 ©

有人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走在泉州的街上,三步一庙,五步一堂,鼻尖飘过阵阵香火味,这场无与伦比的世界宗教文化盛宴,似乎也在告诉世人,千年前,泉州就是世界中心。

图片|泉州永春,一个被香气笼罩的地方,全国大概四分之一的香出自这里。阿拉伯大商人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带到永春。如今他们依旧生活在这里并传承着手艺 · 图虫创意 ©

03.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一位知名媒体人在泉州师院演讲时说,泉州,是一座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城市。泉州之所以让人向往,更在于泉州的人,以及他们千年不变、向海而生的风气。

漫步泉州城中,从西街向钟楼的方向一瞥,开元寺的东西塔静默相望,红砖古厝鳞次栉比。一条街上,尽是唐宋元明的史迹。

图片|泉州西街 · 图虫创意 ©

茶馆之中,讲古人神采飞扬地说着熟悉的掌故,三三两两的竹桌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茶客。发源于泉州的南音,在舞台上生生不息,那是消失千年的中原古乐与河洛语的融合,堪称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图片|新年里去关岳庙祭拜祈福的泉州人 · 图虫创意 ©

原泉州市舶司所在地早已不复当年风光,但周边的水门巷、竹街等古街巷依旧热闹,在那一声声夹杂着普通话与闽南话的叫卖声中,依稀可见当年世界大港的车水马龙,稍作驻足,寻觅海蛎煎、土笋冻、面线糊、烧肉粽等小吃的风味。

图片|泉州钟楼 · 摄图网 ©

时至今日,泉州保留着海港城市的传统,大到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小到里巷乡村的民间庆典,都带着古城印记。

图片|在泉州开元寺拜佛的老人 · 图虫创意 ©

福建三渔女中的蟳埔女、惠安女分别来自泉州丰泽区与惠安县。她们是海的女儿,以独树一帜的发饰与服装闻名遐迩,在海浪中群芳争艳,被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 · 摄图网 ©

忽然之间,一眼千年,仿佛看见古人乘着泉州港的海风,在开元寺、清净寺、关岳庙或天后宫祈祷平安,从石湖、江口码头扬帆起航。

图片|泉州祥芝港 · 图虫创意 ©

虽然泉州早已失去“东方第一大港”的称号,但泉州人继承祖上海外谋生移民的风气,近代以后加入“下南洋”的浪潮。勇立潮头的泉州人始终不忘故乡,出海经商,是为了衣锦还乡,华侨发家致富后,在故乡建起具有南洋特色的洋楼“番仔楼”。

图片|泉州五店市庄氏家庙 · 图虫创意 ©

闽南人把故乡唤作“摇篮血迹”。婴儿落地,身上还带着母体的血迹,故乡就像游子的母亲,那血迹永远都不会褪色。

大大小小的宗祠历经沧桑,浓缩了闽南建筑的精髓,分布在泉州乡镇。无论路走多远、身居何职、家财几何,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泉州人都要回乡祭祖。一炷香,一叩首,是泉州人对故土的眷念,也象征着家族的团结。

图片|泉州樟脚村彩色石古厝 · 摄图网 ©

如今,泉州人在开拓商业版图时,也保持着共同富裕的凝聚力。改革开放后,泉州敢为人先,重现宋元“市井十洲人”的盛景。

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晋江陈埭镇,1978年就申请了20张集体企业牌照,全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合伙做生意,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开启“晋江模式”的滥觞,走出特步、安踏等知名企业。

图片|晋江陈埭镇,号称“中国鞋都” · 图虫创意 ©

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等县市百花齐放,书写县域经济奇迹,享有中国鞋都、石材之都、雕艺之乡、水暖之都、茶都、瓷都等骄人称号。鸿星尔克、贵人鸟、七匹狼、达利园、盼盼、恒安等各类耳熟能详的品牌,全部来自泉州。

近年,民营经济为泉州市贡献了82.1%的GDP、81%的税收,泉州经济继续领跑全省。城市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古老的泉州却呈现出新与旧的完美融合。

图片|泉州湾大桥,连接石狮市与惠安县的跨海通道 · 图虫创意 ©

诗人余光中在耄耋之年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泉州。刺桐的花、开元寺的塔,唤醒他一如既往的乡愁,诗人写道:“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人、神与海奏响澎湃天籁,迎接八方来客,呼唤异乡游子,泉州千载风华,涛声依旧。

图片|在海边劳作的惠安女 · 图虫创意 ©

... 完 ...

参考文献: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吴文良,吴幼雄:《泉州宗教石刻》,科学出版社,2005

李冀平,朱学群,王连茂:《泉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周焜民:《泉州古城踏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历史上的人与事》,齐鲁书社,2010

苏基朗:《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李大伟:《宋元泉州与印度洋文明》,商务印书馆,2015

丁毓玲:《闽商发展史·泉州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范亚昆:《地道风物:闽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