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处亚热带地区,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时有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到访,使北郊低洼地带和市区部分旧区面临洪涝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法规与政策规定

主要有《土地排水条例》、《污水处理服务条例》等,其中:前者涵盖了排水监管区的设定、排水监督职能的确权、排水设施的养护及其上下游区域障碍物的管制、土地排水评估等内容,确保了排水通畅,将洪灾影响降至最低;后者明确了污水排放责任、处理方式、服务模式等内容,与《水污染管制条例》、《水务设施条例》有机衔接,充分体现了水务“一条龙”管理理念。

规划层面主要有“全港土地排水及防洪策略研究”、“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等,其中:前者分三期实施,一期重在整体规划,二期重在区域规划,三期重在工程保养,从宏观到微观、从法规到措施,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后者按区域实施,通过分片实施的方式,落实了整体规划。标准层面主要有《雨水渠系统设计手册》、《污水收集系统手册》等,其中:前者规定了市区、郊区、乡村等防洪区域排水渠系统、防洪围堰、常耕地的防洪标准,因地制宜,针对性强;后者制定了污水渠系统设计标准,为雨污分流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防洪与排水职能均由渠务署承担,且防洪业务隶属于排水业务部门,为做好防汛应急工作,还设置了应急控制中心。由于香港执行大部制,人手又受限,防汛应急的执行、排水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基本上通过购买服务实现。香港资金筹措有严格的管理体制和决策体系,渠务署资金申请报发展局决策后,由财务司甚至政务司审批,资金来源于基本工程储备基金(CWRF),按量入为出、支出增长不高于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则安排工程投资。

二、防汛工程措施

对于乡村、郊区,主要有治河工程、排洪道、乡村防洪抽水计划等措施;对于旧市区,主要有排水渠改善工程、雨水截流隧道、大型蓄洪池等措施;对于新市区,主要是排洪渠改善工程等措施。防洪管理方面,香港渠务署重在预防性维修计划、洪水预报,同时重视公众参与,如设置应急控制中心,启动24小时渠务热线,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排水管理方面,联合土地管理部门制订并执行分区发展大纲、排水影响评估、《土地排水条例》,确保土地用途管理合理,管制到位。

二、港深两地防洪比较

香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法制环境、技术应用等边界条件,城市防洪与排水管理任务相对简单、成效相对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香港元朗区新田乡只需建个轴流泵站将汇集到蓄洪池的超量雨水抽到元朗排水绕道(下游附近开拓有人工湿地)再引至锦田河下游最后排出后海湾就可完成防洪和排水任务,而在深圳郊区与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交界处,由于城市发展过快,规划相对滞后,随之造成标准、组织、资金、措施、管理等层面相对错位,水环境相对差,面源污染现象较为普遍,边界条件因而较香港复杂得多,要完成防洪和排水任务则需以下工艺流程:首先沿水库“蓝线”建截污沟堤和排水管道,将初期雨水截排至污水处理厂,然后新建生态蓄水池,将载有面源污染的后期雨水缓冲处理并达标后,最后通过半透水生态隔堤排入水库,而若生态蓄水池不足以承载超量后期雨水,则还需在生态蓄水池临时启动移动泵站,将超量后期雨水通过排水管道排至污水处理厂。

以上复杂工艺流程尚有许多课题有待攻关,一是水库“蓝线”确权划界,需要沿“蓝线”设置隔离围网,这必将牵扯征地拆迁问题;二是初期雨水收集时间的界定,无法单靠雨水重现期解决,界定不当,对后期雨水处理工艺影响巨大;三是截污沟堤需要巡查和养护,则需附加巡视道路功能;四是初期雨水量再加上超量的后期雨水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数量上对污水处理厂都是一个考验;五是生态蓄水池选址问题,关系远库侧安全和近库侧污染渗透问题;六是生态蓄水池曝气装置启动模式、耐水植物枯叶处理、水质达标周期等问题,关系维护成本和生态效益。以上诸多课题都值得深圳水务人思考如何将深圳集建造、规划、生态、环保、安全、维稳等措施为一体的“复杂”工程回归为香港仅集建造、规划、生态等措施为一体的“简约”工程。

防洪方面,深圳应建立健全防洪管理制度、河道管理制度和防洪设施管理制度,其中:防洪管理制度应充分考虑洪水风险图、洪水保险等战略决策;河道管理制度应确保河道发挥行洪、雨洪利用、环境增值等综合作用;防洪设施管理制度应重视技术装备储备和提升。排水方面,建立健全排水管理制度,内容涵盖排污费征收、污水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污水处理等,并纳入水质监测许可,强化水政执法、排水许可、排水影响评估等内容,另外,现有法规应在本制度中有呼应,并将排水和原水保护结合起来,首尾兼顾,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建立“三条红线”有关精神。

防洪方面,以水利普查为契机,并充分利用WebGIS、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将防洪减灾、河道管理、防洪设施管理有机衔接,出台一批防洪标准、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洪水风险图、河道功能定位、防洪设施安全评估等成果。排水方面,亦以水利普查为契机,建立排水管理信息系统,将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治理信息有机整合,确保“清污分流、泥水并举、综合治理”水环境治理格局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