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南阳讯 58岁的杜海龙热情朴实,奔忙中背稍有点驼。然而,面对镜头坐下时,他瞬时挺直了腰板,显现出军人应有的气质。从部队时的学雷锋标兵到粮食行业的发明能手,从创办红色文化馆到成立长征精神宣传小分队,42年过去了,当年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早已头发稀疏、两鬓泛白,但改变的是身份和年龄,不变的,是军人的本色、是对红色文化的执着弘扬和传承。

杜海龙是南阳市方城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党办室主任,他的祖父杜德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某部大队长,在战争中英勇牺牲。受祖父事迹激励,1979年10月杜海龙也参军入伍。在部队,他接触到许多老红军、老八路,老英雄刘仁香、狙击手张桃芳等人的事迹无不深深地鼓舞着他。他先后受到7次嘉奖,1983年被部队树为“学习雷锋、张海迪标兵”。1986年,杜海龙从部队回到地方参加粮食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爱钻研学习的他一头扎了进去,仓库漏雨,他就发明补漏剂;担心粮食生虫,他又研究发明防虫灯;为确保粮食安全,他吃住在粮库,带动单位一跃成为省市县的先进典型,他本人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8项,还被评为省、市“十大书香个人”。

杜海龙创办的方城红色文化馆就在他家的顶楼,1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摆放着2800多件红色文化资料和老物件。“当兵时受部队英雄人物感染,就想到自己将来可以办红色展馆宣传英雄事迹,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杜海龙说。他日复一日、点点滴滴地努力收藏,终于在2018年实现了这个愿望。领袖照片、红色书籍、红军生活用品等丰富的馆藏,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杜海龙也热心为学生们讲红色故事,鼓励他们传承革命前辈精神、好好学习报效国家。“有一次在路上,一名学生拉住我给我鞠躬,他父母也表示感谢,说孩子听了我的讲解、收到我送的红色书籍后变化很大,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这也让杜海龙坚信,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即使做了很多,但杜海龙仍觉得远远不够。2021年初,他又成立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宣传小分队,挖掘红色故事,探寻红色足迹。今年以来,他先后十多次带领省内外单位、企业、学校等团队重走长征路,传播、宣讲红军故事和革命历史。同时还积极传帮带,捐献珍贵文物250件,带上木工、电工义务装修,相继帮助12个单位或个人创建红色教育展馆。他的业余时间就是这样忙碌,但他累并快乐着,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就是他的执着追求。

全媒体记者 李萍

编辑:冯长顺

审核:李 萍

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