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户外剧场观明瓷窑遗址©是然建筑摄影

这是一座不寻常的博物馆。在中国瓷都景德镇,一座座用砖砌成的窑炉,将一抔细腻的瓷土,烧制出皇家宫廷中的一杯一盏。时光逝去,窑炉只剩废墟。如今,建筑设计师朱锫,试图用建筑重新诠释。日前,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摘得2021年第9届美国Architizer A+Awards年度最佳项目及博物馆类别大奖。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的历史街区,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御窑的所在地。站在博物馆建筑之中,可以看见环绕在四周的明清遗留至今的历史民居,近代的瓷器工厂,现代的高层住宅。这座因窑而生,因瓷而盛的城市,正是因这些一座座瓷窑而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瞰©是然建筑摄影

八座拱形砖砌结构的建筑群构成了御窑博物馆的主体,从传统柴窑中获得灵感的曲面拱形结构,用这样抽象的结构来映照窑炉的结构。设计师朱锫对烧制瓷器的柴窑有着别样的理解。千百年来,窑炉是这个城市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窑工和他们的家人们围绕在窑炉生活。

主入口 ©是然建筑摄影

景德镇,在历史中总归只是一个小小的镇,御窑的体量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人、窑址、城市、自然天然的就形成了一种超乎血缘又近乎血缘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挥汗如雨的窑工们在窑炉的周围,形成公共的生活。而回到现代,朱锫正是想用这样隐藏在历史中的人与窑炉的关系去重新展示一段属于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关系。

自茶室观御窑遗址©朱锫建筑事务所

博物馆的混凝土结构之外是用红色窑砖竖向排列的装饰面,其中不少的砖块都是从柴窑中回收的。烧制瓷器的窑炉并非一成不变,烧制久了之后,人们会拆掉旧的重建。物尽其用是融入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那些被弃置的窑砖经过烈火的炙烤而变得坚硬,它们不比一般的砖,近乎接近于瓷器的质感。勤劳节俭的景德镇人,将砖块回收,用于砌造这座城市里居住的民宅。朱锫从城市更新中拆掉的老房子中找到这些曾经被回收的窑砖,又从大大小小的柴窑中寻找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砖块。他们带着历史的生命力,重新构筑在记录着这个城市历史上最重要的遗迹的建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告厅前厅©是然建筑摄影

站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很自然能联想到那些历史上火光的窑炉。可能我们习惯了宏大的建筑语言构筑的博物馆中昏暗射灯下的玻璃展柜里的瓷器。但是在这样一个空间中,窑炉、瓷器、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在观者的脑海中如此的直接。

报告厅前水景©朱锫建筑事务所

朱锫深知,凭借着科技的力量,我们的建筑现在已经很少与自然对话了。我们不再畏惧自然,用工程和材料的奇迹来蔑视自然。过去的人们不同,他们细腻感受着自然节奏,虔诚地与滋养着他们的山水对话。正是这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铸就了历史上的多姿多彩。

研究模型

当我们刨去历史的浮土尘埃,在厚积的地层中看见御窑的痕迹,那是古人对自然的解读。朱锫试图从当地的历史和自然中寻找建筑的道理。他相信存在着几百年的传承。古人们为何来到这里,在这里如何营生,他们的工作又是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文化、社交和日常生活。他们的一生我们虽然无法看见,但是这些痕迹,就隐藏在城市的细节中。

序厅©是然建筑摄影

朱锫对于建筑、自然、历史的思考被灌注在了御窑博物馆的建筑之中,他希望找个建筑能让每个人都找到他所喜爱的空间。建筑作为一个综合了时间、空间、材料的各种,又与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都有关系的艺术,是一种最综合的艺术品的存在。带着对过去的厚重思考,让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们去体会这一切的意味。

朱锫

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人。

当代语境中,如何理解建筑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建筑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跟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随着时间和自然发生关系的艺术,它跟人的身体、五感,跟大自然是有关系的。建筑自身就是一个大的艺术品,是一个空间的、时间的、材料的、自然光线的各种跟人的这种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有关系的艺术,我觉得它是最综合的艺术。

如何把“自然建筑”的理念放入御窑博物馆中?

一个夏天不用空调的博物馆,恐怕在世界上很少见。御窑博物馆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努力地利用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塑造了一个节能的建筑。建筑的东西向都是砖墙,南北向都是玻璃,风可以穿越。这个想法也来自于边上的里弄和垂直院落。

在御窑博物馆内,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某一个区域?

每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希望这个建筑可以跟周边环境进行编织。一来和周边的厂房、居民楼之间做物理编织;二来和阳光、风做自然编织,这也是我称之为自然建筑的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他所喜爱的空间,可能会在院子里,有可能在遗址边上,也有可能是在报告厅里。

编辑:Y

撰文:萨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