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先生存,然后是生活,最后,才是滋润的人生。——尤培坚

人生在世,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或许因为出身,或许因为整体环境,或许因为个人的性格,总之没有人是相同的,也没有人的生活经历是一样的,人类的悲欢互不相通,但归根结底,物质层面的差异以及个人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局面。

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过,在生存的面前人性暴露无疑,在生存的面前活下去才是王道。

可是笔者今天要说的是,远在非洲的刚果,作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居民中有这么一群人,宁愿自己吃不饱饭,也要坚持购买奢侈品,展现在垃圾堆中的“时尚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贫民窟“富少”发家史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非洲贫民窟中的上流绅士》,可以看到有这么一群衣着亮眼,身穿国际名牌的达人走在破烂的刚果街头,不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走出了完美的T台之感。

倘若换个环境,一定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是富家子弟,但现实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伪装。

这些所谓的富少看似走在时尚前沿,白天光彩夺目,但到夜晚就跟大多数刚果居民一样回归现实,为了生存而发愁。

他们不过是社会底层,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奢侈品成瘾,每月拿着微薄的工资,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几件名牌衣服,彰显他们自己的身份。

更令人可笑的是,他们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举办一场类似时装秀的比赛,其中的冠军更是能获得当地居民的热捧。

不过不管他们表现得如何光鲜亮丽,丝毫不能掩饰他们真实的落魄。

给人冲击力最大的无疑是众星捧月般的冠军,令人艳羡的生活背后却是几件光彩夺目的衣服,悬挂在破破烂烂、风雨飘摇的小屋之中。

面对奢侈品的诱惑,很多人走上街头开始抢劫,或者做一些不入流的视频博取吸引力,甚至贩卖自己的器官支持自己的购买欲,这些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体面,不过只是个人虚荣心的作祟,令人可笑不已。

萨普文化的起源

刚才所提到的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实叫做萨普文化。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9世纪法国对非洲进行殖民侵略,当地土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与法国那些所谓的绅士衣着光鲜、身穿名牌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因此对奢侈品的渴望就深深刻在了那些非洲人民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个世纪非洲的国家相继独立之后,这种风气越发壮大。

他们很多人认为自己也应该活得很体面,再加上一些国外不法商家看准时机,鼓吹萨普文化,导致以刚果为首的诸多非洲国家追求奢侈品的风气越发兴盛。

许多人往往吃不饱,穿不暖,却硬要从牙关中省下钱去追求奢侈品,满足自己所谓的虚荣心。

虽然听起来很荒诞,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非洲当地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其本身的确有可取之处。

比如很多人对时尚,对穿搭有极其敏感的嗅觉,往往能够让自己身上搭配得非常完美,这种能力放在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都会给其带来巨大的时尚创收。

而且由于他们追求绅士的决心,导致这些萨普文化中的的默认规则就是,一旦穿上了这些西服,他们就要以一个绅士来要求自己,展现出自己优雅与体面。

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生活的困苦,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心中的压力,用这种方式进行反抗,展现自己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决心。

他们这种特殊的价值观,以及出于对美的极度渴望与迫切需求,在某些意义上来看似乎也值得肯定。

如何做萨普

不管是我们这些局外人,还是在当地,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理解萨普这种文化。

毕竟这种文化展现出来的是他们不顾全家人的安稳与生存,为了所谓的体面,完全不顾家里的重担,盲目地追求自己所谓的时尚。

在纪录片中有一幕让笔者有深深的感触,有一位萨普母亲,她穿得像花枝招展的孔雀一样,不停炫耀自己的皇冠,炫耀自己一身奢侈品,但是旁边的镜头却给到了她那即将饿死的儿女。

在采访中可以看到她的家境非常的贫苦,家里的每个人都是做苦力出身,而她也表示只有她自己会把所有的钱花在奢侈品上,也正因此她不敢把这些衣服的真实价格告诉家里人,怕家里人会崩溃。

可想而知,他们对家里人其实有愧疚之感,但是在奢侈品的诱惑面前所有愧疚显得不值一提。

在刚果,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是有相当一部分萨普宁愿饿死,也不会将自己的奢侈品变卖,因为那些奢侈品在他们看来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可以穿着破烂卑微的活着,但死后一定要有华丽的衣服相伴。

这种不负责任的浪漫与坚持,其实是他们给自己的体面留下了最后的退路。

小结

关于萨普这种行为,其实笔者能够理解这份传承至今的热爱,可是当他们为此丧失理智的时候,所谓的热爱就丧失了意义。

在生存面前,虚荣似乎应该靠边站。

如果萨普们能够认清现实,脚踏实地,将他们对名牌的热爱,对时尚的嗅觉转化为另一种生存的动力,另一种赚钱的方式,将这种追捧立足于现实,我想不仅外界会对他们的印象大大改观,届时这种文化也应该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