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甘肃有王禹偁笔下的莫高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甘肃有王之涣口中的玉门关。

我们谈起甘肃,总是能想起那驼铃悠扬、承载历史的丝绸之路;我们谈起甘肃,总能想起那"葡萄美酒夜光杯"、惆怅感慨的万代诗人;我们谈起甘肃,总会想到它的雄伟绮丽,戈壁险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往往是我们心中融合塞外边疆与深沉壮志的甘肃形象。

的确,甘肃极好地将地理与历史骨血相溶,承载着中国人上下五千年来不变的精神与情怀。同时,甘肃也是中国荒漠化重灾区。当全国其他地方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态时,甘肃却依旧黄沙弥天。而就在这个年均风沙日达一百三十九天,强沙尘天气高至二十多天的甘肃,六位老汉、三代人,黑发银霜织绿洲,耄耋之年林满地。

春风未曾怜黄沙

中国几十年治沙历程,步步艰辛。春风未曾怜黄沙,让葱绿色温柔相待的更不会是甘肃。从1979年开始,国家即开始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就在1981年,六老汉第一代初挑红缨,当任土门公社漪泉大队主任石满,以及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共六人,向无边的黄金领土递上了挑战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南缘,而八步沙又是古浪县的最大风沙口。六老汉在合同上按上了鲜红的手指印,也是为八步沙治沙工程按下了自己一番热血与使命责任。

中国的一边是春江秋月夜,杨柳依依,鸟语虫鸣;中国的另一边,却是荒芜噬厚土,沙堡沟壑,苦泪血汗。第一代治沙六将,可谓是"裸考"一般进行着事关中国北地民生的大业。没有治沙经验,没有高新科技,老汉们只能从最传统的方式开始——"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

纵使如此,苗种下了未必就能成林,种播下了未必就能发芽,沙地多年治理的进程挪动缓慢,除开地理环境使然,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八步沙本就处于环境劣势,占了个没水没树的荒蛮之地,而土生土长的本地村民们就在那片金黄的海洋上放牧。种一棵树,吃一颗树,六老汉们还需要时时盯管养护辛苦栽下的小苗儿们。

日月星辰,春秋交替,时光爱极了沙漠上这些历经风吹的治沙人的黑发。大喊"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的第一代六老汉已初见曙光,2003年,第二代"六老汉":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又起战旗。

感叹"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新代绿洲希望先后承包了黑岗沙、麻黄塘治理任务,还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甘武铁路、甘肃省道等植被恢复工程。而又是一番日晒风吹,4年前,郭朝明的孙子郭玺进入治沙队伍,成为八步沙"六老汉"第三代治沙人。

三代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黑发变白发,白发换绿洲。如今第一代六老汉步随朝光,五人归西,一人康在,而11万亩的黑岗沙,15.7万亩的北部荒漠,3万多亩的草方格,一点点、一点点地,如愚公移山般,由六老汉及其后代把春天与绿色牵来了甘肃。

石犹坚,丹犹赤

《吕氏春秋》其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甘肃治沙六老汉面对的不仅是黄沙,更是一片近乎空白的领域,是旁人不理解。他们所抗拒、战斗的,不只是荒地,更是为百姓,为生存。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好:"背靠大树,不要以为你就是大树。"如今,我们被一代代治沙勇士种下的树苗保护着,远离荒凉贫瘠与漫天黄土,只知道三代"六老汉"治沙有功,却不懂其中艰苦心酸。

第1, 与上天抗议,与自然"为敌",极有可能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把执拗的恶劣环境驯服一点,就要把自己的岁月与身心奉献一分。人可以轻易地将沃土夷为荒地,却难以将荒地再点缀上色彩。生态环境自有其一套万物生长,迭移更替的法则,无论是本就黄沙为根,还是后天人为,水资源、技术资源、劳动成本等等一系列困难都稳当当地挡在三代"老汉"的身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不仅要花体力,还要花脑力,要将自己四肢上下、里外前后都埋进那厚厚的黄沙中才能换来一颗小小的、风一吹便被沙子盖住的苗儿;要将自己的精力智慧、脑力创新融入当地生活中才能带领村民们走上春风拂面的未来。

郭万刚曾带领不少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到河西走廊沙漠沿线传授经验。尽管这样让治沙队伍浩荡了起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他说:"这远远不够,我们还打算购置无人机巡林,继续吸纳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发展沙漠扶贫产业,带领更多沙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2, 树长高了,外面的世界也更精彩了,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做一个恶劣环境里的"护卫工"呢?我们时常赞叹愚公移山,赞叹他"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世代付诸日月于移山大业,赞叹时代更替中放弃安逸、舒适、富有和相对更多姿多彩生活而不变信仰意志的丹红赤诚。治沙"六老汉"们又怎会是无欲无求的神人呢?

郭老汉年老病重,而30岁的郭万刚曾怒批父亲:"治沙,沙漠看都看不到头,你以为自己是神仙啊!"那时的他在县供销社端着"铁饭碗",哪能情愿耗费时日于慢慢无尽的沙漠中?

1993年,一场黑风暴带领郭万刚路遇了一次阴曹地府;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23条生命早已长眠。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呢?无非是有人为我们担负起了生死大任,才有许多无知者的"满不在乎"。

或许三代治沙老汉也曾想过"干什么呢!治沙没有个头!",但无论如何,他们放远了眼光,扬起了下巴,扛上了信仰,石犹坚,丹犹赤,几十年治沙,他们情愿当棵大树,当那棵我们可以依靠的大树。

第3, 当你心怀热火,却总有人泼上一盆恶意的冷水。当六老汉们努力改变"沙进人退",实现"绿进沙退"的伟大目标时,外媒开始在舆论舞台上蹦跶。

第4, "质疑"、"批评"、"非议"开始向中国的治沙成果攻击,向这些幸苦栽种希望的老汉们攻击。几万亩甘肃沙地披上绿意,几万亩西北荒芜再逢春意,他们付出多少辛苦,造就多少成就,却同样遭受多少虚妄的怀疑。

当然,尽管污泥浑浊,风雨狂啸,但六老汉们一代接一代延续着绿化甘肃的使命。看花开又花落,无人离去,白发为笺,飞鹤送书,换来绿洲万亩。

绿点甘肃,林满世界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自利则生,利他则久。"三代"六老汉"的治沙历程、治沙成果、治沙经验,不仅仅对他们自身与当地农民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国家、社会乃至世界都是意义非凡的。

在全球生态系统维护领域上,荒漠化一直有个"响当当的名头"——地球癌症。而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的变异、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一直是全球生态系统保护上的难题。由此,全球也组织了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探讨沙漠绿化、科技创新与发展等事关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

六老汉治沙成果非凡,绿化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实践技术、经验不必多说,自是随日积累、收获颇丰。而这,正是全世界需要的资源。据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2000年至2017年间,中国为全球新增绿化面积贡献了其中百分之二十五。而这百分之二十五,正是无数如同三代六老汉的治沙人,黑发白发,星辰浩海,日出日落换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付出不仅让国家看到了治理荒漠化的希望,更是让全世界看到了逼退黄沙的希望。他们用绿点缀了甘肃,为国民带来新生的曙光;更是用实在的汗水、努力和改变绘制了一幅林满世界的宏图,强而有力地敲响了人类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战役中鼓舞人心的战鼓。

央视慈善之夜写给八步沙人的颁奖词犹在耳边回响——"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信仰。四万亩贫瘠的荒漠,两代人出征的疆场!三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钢!"君且看,三代人白发换绿洲,阳光洒在新发的嫩芽上!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