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曾在《观沧海》中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来描绘日月星辰令人赞叹不已的美丽景色。广阔天空对人类总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从战国时代墨翟发明的风筝随风扶摇直上的那一刻起,对天空探索的时代正式开启:明朝万户的火箭,清朝徐正明的飞车,蒙哥尔费兄弟缓缓升空的热气球,乔治•凯利的滑翔机,再到莱特兄弟的飞机。短短59秒,260米,人类对天空的探索历程自此进入全盛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好奇心也不再仅限于万里长空,进而转向夜空中那轮银白冷清的月亮。那片神秘奇妙的空间的大门,正缓缓向人们打开。

载人登月,梦想成真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百年后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为圆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人们更精确的测量,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知也从椭圆形球体变成不规则形球体。

一直以来,人们都只是站在地球上,看地球。那么如果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呢?于是人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1961年5月,美国宣布正式开启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计划工程。该工程的第一步是确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

最后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1960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当时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当飞船与"土星5"火箭第三级分离,且飞船沿过渡轨道飞行2.5天后,便开始接近月球,此时飞船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进入环月轨道。

接着,两名航天员进入登月舱,并驾驶登月舱与飞船分离,这时飞船指挥舱内的一名航天员继续驾驶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而另两名航天员则乘登月舱在月面着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这是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从太空传回的地球的照片都是黑白色的。那么作为第一个踏上月球,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宇航员,当他眺望地球时,这颗孕育了无数生命的星球在他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眺望地球,不一样的感受

千百年前,当李白夜宿深山寺院,趁夜登上高楼,就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样的诗句表达对浩瀚星空的向往。自古以来,人们也始终相信,能够亲手揭开蒙在地球上的那片幕布时,一定欣喜万分或惊叹不已。但人们从没有想过,在这一天到来之时,只觉"高处不胜寒"。

从1967年开始,共有12位宇航员登上地球。当他们顺利凯旋后,在被问到亲眼看见地球真面目时的心理感受,这些宇航员的答案出乎了大众的意料。"不真实"、"更多的是一种不安的感觉",与预期中不符,这难免让人有些失望。

能被选作宇航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登上月球以前,他们一定经过了严苛又高强度的训练,所以不会惧怕登月。但当他们从月球上眺望地球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产生了"不真实"、"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感觉呢?

"不真实"的原因所在

根据科学家的精确检测,地球直径为12756多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月球与地球表面相距38万多千米,在不计其数个岁月里,两颗星球遥遥相望。直到有一天,人类得以登上月球,与月球一起注视着这颗蓝色的星球。

当宇航员们从月球上看地球时,其亮度约为从地球上看月亮的亮度的50倍以上。满月时,月亮是天空中最亮的物体,它比夜空中第二亮的金星亮1500倍,比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亮28000倍。一个满月的夜晚可以照亮整个天空,满月比夜空中所有物体都亮近40倍。从月球上回望地球差不多是满月状态14倍大小,那么也就意味着即使是白天,天空中也都是黑色的。

其次,地球的表面积约为14个月球的表面积。宇航员们站在月球上会发现地球几乎不动。这是因为月球被地球强大的潮汐力锁定,使月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另一方面,从月球上看太阳会发现太阳的行动十分缓慢。在月球,从其地平线至午时,需要七个地球日;从午时到落下又需要七个地球日。

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四个地球日的黑暗。放眼望去,宇宙里不计其数的行星中,只有地球表面被代表着生命的蓝色覆盖。而其周围除了闪烁的繁星,只剩下无边无际的黑暗。时间被延长,一切动作被放慢,让人无端生出一种被注视着的感觉。由此一来宇航员就会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不安"源于担忧

人类统治地球已有数千年之久,长此以往,人们便会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但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频爆发,以及对宇宙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渐渐感受到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渺小。而这种渺小在多年前,宇航员们在月球上眺望地球时就已深切体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绕太阳公转已经长达40多亿年,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有30多亿年的历史。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依据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

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35亿年前,生物共同祖先(原核生物)在古太古代出现,属于单细胞生物;十四亿年后,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紧接着,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随着生物的进化,多孔动物、刺胞动物、变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

5.65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显生宙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地球的绝对霸主——恐龙出现。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由于小行星碰撞,恐龙灭绝。380~360万年前,科学家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类脚印,自此人类走进地球生命历程。从单细胞生物的出现,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再到如今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大厦拔地而起,人类已走过了无数个岁月。

然而,如今地球周围有无数小行星无时无刻不在窥探着地球让人不禁感叹和庆幸,在无数次的巧合和幸运下,弱小的生命才能延续至今。回首望去,又不禁让人心生忧虑。人类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护这颗孕育的生命的地球;人类的文明又将持续多久?

时光如白驹过隙,从人类首次成功登月至今已经五十多个年头了。事实变迁,但地球和月亮却遥遥相望,不疾不徐地转动,仿佛它们本该如此。当人类再一次踏上月球,隔着数万星辰遥望母星时,心中的不安和慌乱是否会因为人类保护地球的能力有所提高而减小?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与现在的我们身处同样的位置,做着同样的事时,地球映入眼帘的瞬间,对于祖辈的我们,他们会责怪还是感激?

正如甘地所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所以从现在开始,尽己所能。为地球,也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