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要把孝道恢复出来,不是靠爸爸,也不是靠儿子,而是靠媳妇。

因为媳妇是这个家的外来人,她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家里的问题,然后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做得不好的地方慢慢扭正过来。

虽然曾仕强老师是从传承孝道这个角度来阐释,媳妇在这个家的重要作用的,但其实,从心理学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媳妇或妈妈对下一代的深远影响。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孩子对母亲的爱,像是自动获得的

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天然爱母亲,这种爱一出生就有,像自动获得的,因为在妈妈怀孕时,孩子就已经和妈妈有了无比深刻的连接,加上后续的怀胎十月、分娩、哺乳、陪伴,母爱更容易住在孩子心里。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女性天然是情绪化的,男性天然是重逻辑的。

而女性这种感性的力量,和母爱之向融合,是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在亲子关系中,母爱的情绪力量带来的巨大好处是,与孩子建立充分的连接。

这种充分连接,可以让孩子在“母爱怀抱”中感受到包容、接纳、温暖和爱,而这就是ta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正如人文学者林采宜博士说的:“母爱代表着,无论你受了什么伤,你舔不了自己伤口的时候,你回来吧,我替你包扎啊。至于你在外面社会的对错,我都不管,我的爱在这里等着你。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妈妈忽视、否定、嫌弃,ta长大后会怎样?很可能成为一个自卑、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天然的,也是最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母子的相处模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大

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我们童年的早期经历之所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仅因为童年早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而且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特定阶段对某些线索特别敏感。”

也就是说,我们在童年时期的所有经历,会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反应模式,而这些模式总和就是我们成人后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质基础,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由此形成。

又因为,母亲对一个人童年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可以说,母子的相处模式,影响着一个人成人后和他人的相处模式。

比如,小时候被妈妈一直宠爱着的男人,长大后走进恋情,很可能是一个习惯索取的伴侣,因为他小时候被妈妈保护得很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和他人相处时,延续了这样的相处模式。

再比如,一个从小被妈妈忽视的女孩,长大后走进恋情,很可能是一个小心翼翼,害怕被抛弃的伴侣,因为她小时候总是担心被妈妈抛弃,想办法讨好妈妈,在与伴侣相处时,也容易变得卑微,没有安全感。

可见,妈妈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会直接影响这个孩子成人后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强调原生家庭决定论,而是想说,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深远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可以改变的。

3.妈妈的情绪,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前面说了,孩子天然和妈妈亲近,受其影响自然很大,而这又影响着他们成人后怎么和他人相处,除此之外,妈妈的情绪,还影响着这个家的和谐稳定。

曾仕强老师强调媳妇是一个家的最大功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媳妇”对整个家庭和睦的贡献。

而这个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就是妈妈的情绪。

演员陶虹在采访中曾说,妈妈应该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妈妈情绪稳定,对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她说女儿有一次流鼻血,刚好爸爸在家看到了,一直喊着“怎么办?怎么办?鼻子出血了?”,于是一家人都慌张起来,而作为妈妈的陶虹知道女儿以前也流过鼻血,所以当时说了一句“没事的,拿棉球擦一下,过一会儿就好了”,家里人听她这么一说,顿时安静下来了。

她说这件事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家人的情绪影响太大了。

其实,父母的情绪状态,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因为孩子和妈妈比较亲近,会更加敏感,所以妈妈要做好家里的“定海神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这里我要说明两点:

其一,我在强调妈妈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并不是否认父爱的存在。

事实上,父爱不能缺席。只是母爱和父爱是不同的,父爱需要努力,且父爱指向秩序,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二,我在强调妈妈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不是要妈妈做一个完美的、全能的妈妈。

现在很多妈妈把自己过度理想化了,她们把自己想象得无所不能,对自我价值进行了过度补偿。

当她们把自己变成“超级妈妈”之后,不仅把父亲的角色“赶出”了这个家庭,还会过度干涉孩子,而这其实陷入了母爱的误区。

更重要的是,没有完美的妈妈,也没有全能的妈妈。

事实上,好妈妈的标准是“60分妈妈”,这是国内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对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的理解,意思是妈妈能为婴儿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基本可控制的养育环境就可以了。

另外,妈妈们还要知道,你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妈妈。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