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子恺曾说人欲有五:『 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可以说,审美,乃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迷于名利、与世沉浮的人,心里自然没有『天光云影』。

他们的大病就是生命的枯竭,而而有生命力的生活即是一个对美顺从的过程,它随时而动,亦可随时而静,但始终以美为中心。正如宋人郭熙所言:『 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一身无事,四季都是良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审美,是看待事物的眼光。『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花』与『燕』本是无情物,但因人的『迁想妙得』,仿佛拥有了和你一般的心性,开始与人招呼,绽放出万千意态。当你如此用心的欣赏这个世界时,世界便和你有关了。此刻,人已不再是世间之主宰,物也不必依价值高下而择取,天地有情,皆足可观。诗人说得好:『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于审美之人,往往有独立的人格,『他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也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摆脱;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执着』。一件古物放在眼前,有的人看重的是经济价值,其缺乏独立审美的思辨,故无法摆脱对材质、名款等世俗标准的盲从。而真正的艺术欣赏者,则对此轻而视之,他们会以审美的眼光执着推敲,找到这件古物在艺术长河中的位置。于是,他们也在这混沌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直抵人心的艺术品,何须以繁冗的外表为夸饰,简单洗炼,天然冲夷,才更显出动人神韵。这不也正是古代燕贤雅士的人格之美吗?观异木怪石,抱朴生姿,脱然有势;品光素雅器,行道至简,妙造空灵;赏竹木雕刻,运腕成风,立就神韵……古代文人与工匠的会心巧作,凝诗成物,创造出了一片美丽新世界。清心涤烦,格物致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审美品味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

百年前,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就谈到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我们要作彻底的(美学)教育,就要着眼最早的一步。”

“公立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要设在风景佳胜的地方,不为都市中浑浊的空气、纷扰的习惯所感染。建筑的形式要匀称,要玲珑……四面都是庭院有广场,可以散步,可以作轻便的运动,可以赏月观星。……院内成人的言语与动作,都要有适当的音调态度,可以作儿童的模范。就是衣饰,也要有一种优美的表示。”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

所谓审美,必是先“审”而后“美”。只要你对周围的事物还有知觉、还有看法,就一定会形成你的审美观。我们认识的精神、志向、动作和终日所处的环境,大有关联。

一个人不懂审美,可以容忍自己衣着邋遢,自己的房间杂乱无章;一个社会不懂审美,就会脏乱差,建筑街道不美,整个城市也不会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