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一连官兵训练归来,高唱连歌。 姜东坡 摄

红一连官兵士气如虹,紧急出动。 姜东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练场上,红一连官兵勇往直前。 姜东坡 张增岩 摄

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红一连”,是诞生于秋收起义的红军连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该连建立党支部,并发展了六名新党员,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近日,南都记者来到这支连队,揭秘这支连队94年“百战百胜”的制胜秘籍。

来到“红一连”,一个看似简单的“研战室”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陈列了各式步战车装备模型和满满一书柜的《战例研究》。据连长胡贯蕾介绍,小小的研战室里蕴含了“红一连”的制胜秘籍。

A

“百战百胜”不是不能输 而是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在抗日烽火年代,新四军第三师授予“红一连”“百战百胜”荣誉称号和锦旗一面,从那之后,“百战百胜”的精神和争第一、扛红旗的精神,就成为一代代“红一连”官兵的一种信念。无论是比武考核还是日常的训练,“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拿第一,第二不是我们的追求。”胡贯蕾说。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红一连”,也遇到过惨痛的“失利”。

就在2020年,连队参加了所在旅组织的合成营演习。开始之前,连队提前部署,充分考虑到各个作战阶段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对取得好成绩信心满满。连队本打算趁夜色掩护对“敌人”实施突袭,可没想到,“敌人”早已通过无人侦察机,清楚掌握了连队的举动,并对连队展开了实时侦察和精确的定位打击。结果,连队装备和兵力在打击中遭到较大战损,被判定行动失败。

这次“失利”后,连队官兵情绪比较低沉,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但这也促进了我们连队官兵进一步去反思,通过这样一次失利,让我们能够坐下来,痛定思痛,去发现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胡贯蕾说。

激烈的讨论就在这间小小的研战室里展开,为了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连队召集干部骨干进行了复盘检讨。大家发现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于可能遇到的情况考虑不充分,特别是对于敌人低空的侦察和打击考虑不充分。于是连队分组行动,考虑如何规避敌人的无人机侦察、如何应对敌人无人机的火力打击、如何发挥自身的火力优势对敌人的无人机实施打击,三方面同时着手,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的应对方案和预案。

“现在如果再遇到当时同样的情况,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从规避发现、到引导火力打击,我们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是不惧怕任何低空侦察的。”胡贯蕾说。

B

不让装备等人,换装一个月迅速形成战斗力

“砰砰!”随着两枚烟幕弹的炸响声,一场进攻战斗演练就在记者眼前的模拟战场上打响。“红一连”官兵在有序指挥下,配合新装备的步战车,对阵地通道目标进行分段搜索。他们一路上不断开辟通道,掩护冲击。

“嘭—嘭—嘭—”几道火焰长龙在战场中闪过,“红一连”派出喷火组对火力点集火压制,采取正面牵制、分割包围的战法,对碉堡目标进行打击。

连队的几台步战车在“敌人”阵地中长驱直入,班组配合灵活进攻。“轰!”一声爆破,目标阵地被顺利攻克。

班长欧后恭告诉记者,该课目是对装甲步兵连的综合性考验,既检验了射手、驾驶员、指挥员各专业能力,又考验了各班排能否在连队指挥下灵活配合,这也是“红一连”的拿手课目。据了解,从今年4月接装某型步战车到初步形成作战能力,该连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新装备操作、维修和战技术性能跟之前不太一样,如何尽快形成作战能力,成了摆在连队官兵面前的一个棘手难题。“装备配发给你了,只有人等装备,不能存在装备等人这种情况。”胡贯蕾说。

于是连队召集大家,通过研战研训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连队支委分头行动,有负责装甲装备通信的,有负责驾驶的,有负责协同训练的,有负责战术的,每个支委带领一个小组梳理资料、研究训练计划、一一攻关。他们采取借装训练、模拟训练等办法,白天练技能,晚上搞研究。

接装新装备后,前期的研究和训练发挥了作用,连队官兵们迅速上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连队大部分驾驶员都能熟练操作。所在旅阶段考核验收中,囊括所有课目第一。“这就是研战制度延续到今天发挥出来的威力”,胡贯蕾说。

据他介绍,“红一连”的研战制度从连队建立以来一直都有,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作用也有不同体现。1949年,从东北往海南一路行军作战时,有好多战士水土不服,“红一连”发动官兵去想办法、出妙招,利用驻地的一些草药,克服水土不服问题。行军途中连队无一减员,被授予了“南下健康”称号。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红一连”官兵给木船装上汽车引擎,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海战奇迹。几十年过去了,一代代官兵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对接未来战场,解决战备训练中的矛盾困难,不断提升连队战斗力。

C

不服就干,先辈能行我们也要行

对于“红一连”官兵来说,94年红军连队厚重历史既是一份精神财富,也是要用成绩去捍卫的荣誉。也就是这样一份对荣誉的坚持,让他们一次次突破极限,取得胜利。

在“红一连”有一个“飞毛腿排”。1942年11月15日,连队一夜奔袭80公里,断敌退路,因为二排速度最快,作风最顽强,被新四军第三师授予“飞毛腿排”荣誉称号。二排的官兵都以此为荣。

可是2018年,驻地某单位到连队参观,看到连史馆中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时提出了质疑:“一夜80公里根本不可能!”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全程约42公里,80公里相当于一夜跑了将近两个马拉松,更不用说作战部队还要背负装具,可见难度之大。但是,难度大就一定不可能完成吗?

荣誉不容抹黑。当年11月15日,二排6名官兵自发组织,耗费约9个小时完成80公里奔袭路程,以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个历史记录是可以实现的。

从那以后,每年11月15日,二排都会组织80公里武装奔袭活动,以实际行动捍卫荣誉。当初提出质疑的人,最后也向连队致歉、向英雄致敬。

这段经历不仅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也感染了更多连队的新兵。2020年入伍的列兵岳寒,是新兵中体能素质比较拔尖的一位,尤其跑步更是他的专长。战友们这样评价他:“三公里这个路程,在全旅范围内,他说第二就没有人敢说第一。”

可就是这样一位体能素质比较好的新兵,在看到这段一夜奔袭80公里的历史时,也提出了疑问。他觉得,以他自己的体能素质来衡量,自己是完成不了80余公里奔袭任务的,更不用说其他体能不如自己的战友了。

可当他自己也参加了排里的80公里奔袭活动后,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在连旗的指引和战友鼓舞下,不仅他自己,全排的官兵都顺利完成了。

班长丁志宏表示:“完成80余公里的行动,不单是基于体能上的基础,也是对我们意志力和团结凝聚力上的一个大比拼。在我们奔袭80余公里的过程中,思想动员和我们的凝聚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红一连”的官兵来说,完成一项与革命先辈相同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是为了向世人证明先辈们奋战的历史,也是通过这样一项充满仪式感的行动,捍卫连队的每一项荣誉,向革命先辈致敬。

D

维和战场直面持枪武装,像楔子一样插入混乱人群

作为一支老牌的红军连队,“红一连”先后参加战役战斗300余次,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40余次,5次被授予荣誉称号,28次立功,圆满完成国际维和、抢险救灾、沙场阅兵等重大任务。

2015年1月,“红一连”抽调参加全军首批维和步兵营,赴南苏丹执行武装维和任务。一次,当地爆发大规模难民冲突,防暴警察向维和部队求援。该连迅速组成27人的党员突击队赶到冲突地点,像楔子一样插入混乱人群。突击队员们用盾牌和防护器材对冲突双方人员进行隔离,为后续大部队的隔离任务打开口子。不明真相的难民用石头到处乱砸,砸得防护盾牌哐哐作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官兵负伤,但官兵们始终毫不畏惧。经过3小时左右的卡点控道,终于平息了事态。

2017年,“红一连”再次参加了第三批维和步兵营。有一次,正在执行巡逻警戒任务的丁志宏接到哨位报告,有人员持枪进入了UN House外围的武器禁区(联南苏团于2021年6月1日,将武器禁区更名为缓冲区),威胁营区内平民和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丁志宏任突击车指挥员的三人小组立即赶到现场。此时他们三人发现,对面是四名持枪人员,虽然人数比例上处于劣势,但是考虑到身后有需要保护的平民和联合国工作人员,没有时间等待后续增援处置,丁志宏小组决定上前将他们劝离。

但是,经过交涉,现场的持枪人员不仅不离开,还情绪激动,对丁志宏等人做出了一系列激烈挑衅动作。感觉到翻译员生命受到威胁,丁志宏第一时间做出了非武力的制止行动。

“在持枪人员第二次推我们翻译员的时候,我抓住了他的右手,一个背摔将他制服在地上”,丁志宏描述现场情况时回忆。看到同伴被制服,另外三名持枪人员情绪激动,有的手指已经放到了扳机上,有的还有把枪举起的动作。丁志宏小组临危不乱,对被制服人员实施缴械,并继续向他的同伴喊话,避免他们做出更激烈的行为。随后增援人员和联合国交涉人员赶到,成功平息了事态。

事后丁志宏才了解到,当时就在相遇处500米左右的位置,对方的40毫米火箭筒等武器一直瞄准事发处,如果处置不当,营区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当记者问起直面枪口会不会害怕,丁志宏说:“作为‘红一连’的兵,关键时刻就是要敢于亮剑。中国军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退缩!”

采写:南都记者 莫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