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今年4月的估计,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受损规模超过2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即达5万亿美元),比WHO去年10月估计的10万亿美元多了一倍,更远远超过了2008年世纪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的伤害。

与所有灾难情况不同,新冠疫情的发展形势普遍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

比如美国《彭博社》每月公布抗疫韧性排行榜,针对全球前53大经济体进行评估,去年12月曾高居排行榜第2名的中国台湾,在6月一下子就掉到了第44名。当然,彭博社这项调查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也受到普遍质疑,因为排名第1的竟是美国,中国(第8)、新加坡(第13)均远在美国之后。

类似这样的争论也正好折射了各国在面对新冠疫情时普遍的两难与尴尬,即“防疫”与“经济”之间的取舍。防疫严,就会影响经济活动;防疫松,则疫情可能恶化。各国的决策者都在为如何能拿捏“防疫”与“经济”的最佳平衡点伤透脑筋;不仅如此,这个平衡点还将因病毒仍在持续地变种而更难掌握。

理论上,唯一能纾解这两难局面的就是疫苗的接种率与有效性。

也正因为如此,全球这场疫情大战将逐渐从第一阶段的“严控个人自由”进入到第二阶段的“疫苗大博弈”。与严控个人自由多可操之在我不同,除极少数个别大国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均因是疫苗的接受者(购买者)而处于被动状态。

去年1月21日,在武汉封城前两天,中国大陆科技部召开了一个会议,决定全力五路并进研发新冠疫苗,分别是:

(1)灭活疫苗;

(2)核酸疫苗;

(3)重组蛋白疫苗;

(4)腺病毒载体疫苗;

(5)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欧美国家基本选择的是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有两大优点:流程简单,有效性高;但也有两大缺点,无成功先例,运输储存难。

面对非常烧钱的批评质疑,中国大陆之所以还是决定五路并进,理由主要是:因为疫苗研发失败率高,所以才需要五路并进;因为大目标是要确保成功。在这样的政策下,目前中国已有21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种疫苗获批上市,其中两种获批列入WHO紧急使用清单。

全球疫苗施打情况显示,各种疫苗的确各有各的优缺点,效果亦多见参差,但普遍均能证明有助于防止重症及死亡。换言之,新冠疫情及疫苗的发展几已确定新冠将流感化,也即是只要施打疫苗,重症及死亡率就会很低,但要永保清零也不可能,人类将因此与新冠病毒“和平”共存;人类唯一的挑战,就是如何与病毒的新变异竞赛,开发新疫苗,对付新病毒。

在这样的认知下,解封与否就是一个科学的判断问题。根据最新7月17日资料,中国大陆施打剂数已达14.47亿剂;超过18岁民众已有八成以上的接种率,以目前的进度看,希望在尽快的时间内达到全国人口八成以上的两剂接种率,实现群体免疫之后,逐步解除放松严格的边境管制。

中国大陆今年第1季经济成长率为18.3%,第2季为7.9%,全年估计应在8%以上,这是在去年获致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成长(2·3%)之后,仍能维持稳健成长步伐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各国之间可能将出现较大的差异。新加坡已表示将尽快回归常态化,这应该是在有相当底气之后对平衡点所做出的调整,但包括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内的一众国家恐怕都还未具备这样的条件。

一次新冠疫情,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测评了各国政府的决策水平与治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