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通过《百家讲坛》走红的讲师当中,于丹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2007年,于丹因为解读《论语》,出书几百万册,登上“作家富豪榜”,不久后又因解读《论语》被人“打落神坛”。

如今,与她同期成名的易中天,稍后成名的康辉、蒙曼,仍然活跃在娱乐节目里,混得风生水起。而于丹这位当初的“学术超女”,却与娱乐圈从此“绝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丹解读儒家经典的行为,到底对不对?她的解读水平究竟又如何呢?对于于丹解读《论语》的行为,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北大教授葛晓音纷纷站队支持。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认为:于丹根本不知道《论语》为何物深圳大学的徐晋如,奉劝于丹支持者“不要把厕所当客厅”。

争论延续十几年,截至目前,对于“于丹的学术水平”,专家支持者已经“三缄其口”。剩下的大部分支持者,大多是当年买过《于丹<论语>心得》的人。

一、于丹支持者的声音

于丹走上《百家讲坛》之前,中国从未有过一档火爆的“普及文化知识”的节目。同时,于丹走红一事,本身带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因为她不仅是北师大的教授,还是“影视传媒系”的主任。她专业钻研传播学,是一位“表演型专家”。而且她在《百家讲坛》上的表演,非常成功。

于丹在节目上讲《论语》成功后,趁热打铁出了书。这本书大概印了近四百万册,按照传播学的统计方式,这一套书“潜在读者”人数应该超过了2000万人。

这还不包括通过网络、报纸等别的渠道,接受传播的人。中国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同时追读传统文化的“经典”,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论语》在中国古代地位相当崇高,民间一直传说,宋代的宰相赵普,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因此民间读书人,对《论主中》一直怀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崇敬”之心。

然而,“五四运动”百年后的如今,普通的中国人,已经连唐诗都读不懂了,也更别提这个二千多年前的古文了。

现在有一个自称专家的人,在权威电视台的重磅节目上,用最通俗的语言替大家“解读”这本神圣经典。同时,还引来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去关注它,学习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就不能说她的解读行为是毫无价值,我想这就是美学家李泽厚等人支持于丹的原因,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翻开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

当初于丹这本书的出版,反对最激烈的声音,大多出自各大院校的硕博研究生之口。像朱维铮、徐晋如这样教授级别的学者,只占极少人数。

至今我们在知网上,仍然可以看到各大院校学生撰写的,针对《于丹<论语>心得》的大量批评文章,其中一些人甚至把“批判”文章当成了毕业论文。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纯粹是因为,于丹的这本书里面,错误的内容实在多不胜数,简直成了“笑话之源”。

二、于丹是这样被“砸”下神坛的

于丹的反对者朱维铮认为,于丹的水平不足,完全不懂《论语》,是在瞎说八道。

徐晋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甚至直接说于丹“猥亵”《论语》。“要是别人看了她的书,认为那就是孔子本人的想法,多么可怕!”

另外,有人总结了一下于丹书中的错误。大概有这么几方面:

一方面是对《论语》原文的谬解,另一方面是“用词不当”,还有“生造词汇”的现象,以及行文逻辑错误和标点使用不当等问题,这些通常都是初中学生才会犯的幼稚毛病。

看上去她这本书,可能不像是自己“写”出来的,极有可能是找了一帮“写手”攒出来的。

于丹在书中,一般是先引用一段《论语》原文,进行翻译后,最后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悟,讲一则小故事。但是,她在解读《论语》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

比如说,在解读“不耻下问”的时候,她一会儿说,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不以向比自己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但是说着说着,又变成了“乐于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再说下去又变成了“孩子可以是成人的老师”,最后又变成了“要用孩子的思维去看世界”。

《论语》中“不耻下问”,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身份并不决定他的学识,我们应向一切有学问的人请教,而于丹后来强调的是:我们要用孩子一样的眼光去看世界,这完全是另一个话题。

至于语法方面的错误就更多了。比如,她用“深刻的”做定语造句,“从这个过程中,你或许能看出这个人心中一种深刻的善良”。

以及“一切善行都是从孝顺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用法,都是违背词意和使用习惯的,一般低年级阅读量较小的学生,才容易出现这种错误的搭配。

无论是对《论语》本身的“缪解”,还是在语法上的错误,都多得不胜枚举,难怪反对者会非常愤怒。

从这本书的质量看,写书的人确实不具备一位北师大教授应有的水平,它极有可能就是临时找人攒出来的“畅销书”。这简直就是蹭《百家讲坛》热度,是“割韭菜”的行为。

因为这本书,让大家对于丹产生了极大反感,所以后来她跑到北大去讲昆曲时,就被学生当场赶下了讲台。

结语

曾经觉得朱维铮和徐晋如的言论有点过分,毕竟于丹掀起了一股全民读《论语》的热潮。但从网上那些购买过此书的学生或者网友的反应来看,二位教授对于丹的批评一点也不过分。

蒙曼、康震解读唐诗有争议也就算了,毕竟“诗无达诂”。但是《论语》是中国哲学思想之巨著,岂能容她“以初中生水平”胡说八道“割韭菜”?

“国学超女”于丹解读《论语》的水平,略等于“一个演员”。她的这本书不仅缪解论语》,侮辱经典,本身行文质量也“不堪入目”。

更可恨的是,她“蒙骗”愚弄了那些善良的读者们,伪装成了一本“好书”,至今依然在民间产生影响。

对《论语》感兴趣的人,还是建议直接阅读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或者别的经典版本,少走些弯路,不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