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的西海岸,是洪堡企鹅的栖息繁衍之地,那里有狭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岩石岛屿,供它们歇脚筑巢,那里也有强大的秘鲁寒流和因之而成的秘鲁渔场,让它们吃喝不愁。

也就是说,不以寒冷南极为家的洪堡企鹅,在这个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域里,略显独特又无比适应,它们真的不怕热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堡企鹅相当好辨认,黑色的脸、单条黑色胸带以及白色腹部上黑色的斑点,都是它们与众不同之处。

这身“显眼”的皮毛实际上是企鹅的保护色,因为当它们在水中活动,鲨鱼、海豹、海狮等觅食者从下向上看时,看到的会是企鹅白色的腹部,在光照的作用下,白色更能实现“隐形”。

在已知的企鹅家族成员中,洪堡企鹅的体型算是中等,身高60厘米到65厘米,与半岁的人类儿童差不多,但是体重只有8斤,可以说是身材匀称的游泳健将,它们的游动速度可达每小时30公里,下潜深度最深可以到150米,在水中灵活自如。

而且洪堡企鹅绝大部分时间确实也都是在沿海水域中度过的,它们上岸往往离不开三件事儿:休息、繁殖、养育幼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说休息,如果是非繁殖季节,洪堡企鹅每次下水到返回陆地,大约会在水中停留60个小时,要是繁殖季节,洪堡企鹅单次在水中停留的时间也有22个小时。每次下水前,它们都要在岸上花费许多时间整理羽毛,不断用喙叨啄尾巴处分泌的油脂并涂抹身体,使外层羽毛形成防水层,两层厚厚的羽毛就这样既具备了隔绝水分的功能,又起到高效保暖的作用。

另外,每年1月是洪堡企鹅的换毛期,在大约两周的时间里,它们只能停留在岸上,等待换毛完毕才能下水觅食,而这段时间也是洪堡企鹅最易被捕获的危险期,度过便是新生,反之则是终结。

其次来看繁殖,南美洲西海岸对洪堡企鹅来说有两大吸引,第一是岩石,第二是其上沉积着的大量鸟粪,这样的地点无疑是筑巢的最佳选择。

每年的四月到九月是洪堡企鹅的繁殖高峰期,产下的蛋必须避免阳光的直射才能顺利孵化,所以厚厚的鸟粪就是埋藏企鹅蛋的天然材料,一方面确保了孵化的温度,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避开觅食者。

再来说养育幼崽,雌性洪堡企鹅通常一次会下两枚蛋,经过大约40天的孵化,小洪堡企鹅破壳而出,喂养小企鹅的工作随之开始。洪堡企鹅父母需要分担看护、喂食幼崽的重任,它们交替往返于水中与岸上,下水后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距离内获取足够的食物,以便及时上岸反刍喂养幼崽。

如此这般经过三个月时间,幼崽逐渐长大,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只小企鹅不幸夭折,而另一只则迎来自己的第一次出海,学习养活自己的捕食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洪堡企鹅在栖息地的选择上还是比较挑剔的,它们所钟情的活动区域与深受秘鲁寒流影响的区域相重叠,因为这些海岸和近海岛屿能够为洪堡企鹅提供持续的营养和食物供给,以维系它们的生存。

我们知道,秘鲁洋流的影响相当强力,它的影响范围从南极海域一路沿着南美洲西海岸向北,甚至到达赤道附近,不仅让这里的水温低于12摄氏度,而且鱼类资源丰富。

生活于此,洪堡企鹅只需要靠视力和泳技捕鱼,靠满嘴的“刺”吃鱼就行。

像所有企鹅家族成员一样,洪堡企鹅也没有牙,但是它们的嘴里有满满的刺,这些刺遍布口腔内壁和舌头,并且朝向内部,使得任何被它们含在嘴里的食物都只能滑向咽喉,帮助它们将食物整个吞下。

洪堡企鹅虽然是企鹅家族中被参观频率较高的群体,但它们依旧对人类保持着警惕,有研究结果显示,当人类与洪堡企鹅的距离小于150米时,它们的心跳速度会急剧加快,并且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恢复平静,而这可能与曾经人类对它们的捕杀有关。

时至今日,捕杀行为已经逐渐减少,但是气候却成了洪堡企鹅难以抵挡的威胁。

如前文所述,既然是依靠“寒流”生活的企鹅,那么气候暖化对洪堡企鹅的影响就格外明显,尤其是在厄尔尼诺年,水温上升造成水域营养密度低,大量鱼类死亡,洪堡企鹅就得游到更深更远的水域寻找食物,一旦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洪堡企鹅就得饿肚子。

除此之外,对于需要照顾幼崽的洪堡企鹅来说,觅食时间的加长,意味着幼崽将长时间处在被捕食的危险之中,更严重的是整个巢穴都有被海浪淹没的风险,洪堡企鹅的生存和繁衍都会大受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1982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曾使得洪堡企鹅的数量从两万只下降到五千只,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经过大约15年的时间,洪堡企鹅才将将恢复到1万只左右。可是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得洪堡企鹅种群下降到3000多只。

如今,据推测野外大约生活着2500只到12000只洪堡企鹅。可以说,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都需要经受住环境变化的残酷考验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