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袁隆平研制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自此,中国高产水稻的研究迎来新征程,袁隆平研制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解决了困扰中国许久的粮食问题,更未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粮食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如今的中国在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下,已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困扰,而在此之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又是怎样的境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人生在世,无论富有贫穷,一日也莫不过是眼睛一睁一闭和三餐,只不过具体的三餐温饱可能略有差异。

如今当代生活的我们,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这个问题,而是转向丰富精致的生活追求。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食物需求的这一命题是始终不变的,如今丰富多样的饮食,也正是经历了诸多发展才得来的。

那么在发展发端最初的古代中国,是怎样的食物来支撑人们的一天的生活呢?中国古代的穷人都吃些什么呢?

调味料的稀缺使其寡淡无味

一道美味的佳肴除了烹饪手法,当然与调味料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物质资源极度稀缺的古代,盐本来就属于稀缺物品更是不可多得。

虽然盐在很早之前的黄帝时期就产生了,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盐的售卖被官府垄断,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税收的主要来源,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这也使中国古代的穷人家庭买不起盐,而他们对于饭菜食物的处理也是极为原始,粗略的水煮或是熟食就可食用,是十分寡淡的。

要知道,人的身体长期缺乏盐的摄入极易导致身体浮肿,乃至甲亢,危及健康。

可是即便如此,长期形成的这种局面,也让人们心中产生了“缺盐也可”的意识状态。

人们也渐渐习惯了这种少盐无味的饮食,这样的饮食习惯在虽然如今的生活中怕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并非都是“山珍海味”,单一食物才是常态

可能受电视剧的影响,人们潜意识里形成的观念便是古时候穷人家庭的饭菜也是十分丰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中国,即便是达官显贵,也因为食物种类的单一,不可能是什么都能吃到的,更别说普通家庭了。

古代的农作物种类有限,土豆是在三百多年前传入中国,可适应多样生产环境的红薯在明朝传入中国至清朝才在全国全面推广。

在高产水稻出现之前,中国一直以普通的稻、黍、稷、麦、菽等农作物为主食。

那时的穷人家庭整日以此类粗粮为主食,蔬菜也多是野菜,更别提水果零食,这些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能,有人会问了,这样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去抓鱼、虾和其它野味来吃呢?

要知道,即便费劲儿抓到了,调味品稀缺,不能很好烹饪的肉类食物是极其无味甚至腥臭难以下咽的。

靠“老天爷赏饭”的不稳定产量

古代生产技术落后,再加上低产的粮食种类,古代的穷人家庭,一年来除了丰收之际可能都不怎么吃得上自家粮食。偶尔碰上自然灾害,更是收成甚微。

除去每年上交给国家粮食外,穷人家庭内所存粮食更是少得可怜。

在普通家庭内,人们一年可能都吃不上几次白米饭,更多时候都是以山野菜和杂粮饭充饥。

如果再碰上暴虐的统治管理者,剥削压迫更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通家庭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又怎么会去苛求吃的品质呢,吃东西在那是只是作为生存之本,勉强吃饱对他们而言都是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现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与古时候中国的穷人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三餐标准也是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古代穷人的饮食在今天,若换作我们,可能一天都坚持不了,而如今身处幸福生活的我们,却仍会有浪费粮食的不当行为出现,这应值得我们的反思。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实属来之不易。是在经历前人无数发展乃至牺牲换来的,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清史稿》《中国野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