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统元年(1909),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在甲午海战后15年,他们竟然在东沙岛屿的竞争上,败给了大清帝国。

此前两年,1907年,日本人西泽吉次带着120名工人,登上了位处中国南海的东沙岛,将其改名为“西泽岛”,在日本海军的支持下,日本人开始在这座仅有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修建防御工事和各种移民设施,意图长期占有东沙岛。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在甲午海战15年后再次崛起的大清帝国海军,向着东沙岛,进军了。

1909年初夏,清朝先是派出军舰飞鹰号协同一艘海关巡逻艇前往东沙岛取证,并顺道巡视了西沙群岛。随后,清廷又派出军舰广海号进逼东沙岛,当时,中国国内正掀起新一轮的抵制日货行动,中日在东北之间的对抗也正日益加剧,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与清廷南北对峙、两线“作战”,加上大清帝国重建海军后军力迅速发展,日本人最终决定放弃已经侵占到手的东沙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证清军收复东沙岛的飞鹰号驱逐舰。

1909年11月19日,广东候补知府蔡康,在大清帝国军舰广海舰的护卫下登上东沙岛,在日本人无奈降下岛上的国旗后,大清帝国海军的黄龙旗在东沙岛上冉冉升起,随后,广海舰又鸣放了21响军炮,象征东沙岛再次回归祖国怀抱。

100多年过去,如今已经很少人知道,大清帝国在灭亡前两年的这次南征壮举,而更少人知道的是,在1894年甲午海战惨败后的大清帝国,曾经在1895-1911年最后的帝国余音中,迅速重建大清海军。

1894年,尽管遭遇甲午海战的惨败,北洋海军更是几近全军覆没,但大清帝国并未放弃重新崛起的雄心壮志。

甲午海战后,清廷一度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全部停撤,并将北洋海军官兵全部遣返,但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疆巡抚陶模等有识之臣的建议下,清廷开始重建帝国海军,从1895-1899年间,清廷对外购买和自建了四十多艘军舰,重新崛起成为亚洲海军强国。

▲1898年下水,由英国为大清帝国制造的巡洋舰“海圻”号,一直到1930年代,海圻舰都是中国海军的核心主力舰。

1899年,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水师,并由叶祖珪(1852-1905)担任统领;1904年,叶祖珪出任大清帝国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将以往各自为战的清廷海军统一管理,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南北海军的首次统一入编;

至1909年,清政府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水师,统一改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两大作战系统,并由名将萨镇冰出任海军提督统领全军,下面则由程璧光统领巡洋舰队,沈寿堃统领长江舰队。

当时,清廷巡洋舰队共拥有15艘战舰,长江舰队则拥有17艘战舰,与传统想象中在甲午海战后一蹶不振的印象相反,实际上在1894年后的亚洲海域,大清帝国海军已重新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6年,“海琛”号官兵合影。在经历甲午海战磨练后,大清海军已然成长为一支现代军队。

在重新恢复军舰的大规模采购和制造外,清廷还恢复了因为甲午海战而中断的海军人才培养计划,1896年,清朝第四批海军留学生再次扬帆出海,为恢复中国的海军强国梦想负笈海外。

▲甲午海战后、清朝末年的海军留学生们。

尽管处于重建之中,与日本海军以及列强海军仍有较大差距,但灭亡之前的大清帝国,与人们印象中积贫积弱的印象相反,大清帝国在灭亡之前的十几年,显示出了奋发图强的勇气与决心。

1899年,意大利试图向清朝强行索取浙江的三门湾,没想到的是,重建后的北洋水师统领叶祖跬,竟然带着海圻舰等5艘新型战舰,公开与意大利在浙江进行对峙,看到清朝海军竟然威武雄壮,意大利人最终不得不悻悻而退。

1908年,盘踞澳门的葡萄牙人越界进入广东浚海,在屡次交涉无果后,最终清廷派出“海筹”、“海容”两艘军舰直接驻扎到了澳门边界以威胁葡萄牙人,面对清朝人的“炮舰外交”和震慑,葡萄牙人最终不得不退回到了澳门境内。

▲1908年辰字舰船员的合影。海军将士们身着双排扣军服,头戴镶有徽章的军帽,已是现代军人的形象。

依托重建后的强大海军,大清帝国开始毫不畏惧地公开跟意大利、葡萄牙人叫板,不仅如此,尽管相对列强实力弱小,但大清帝国的海军,却比李鸿章时期的北洋海军,走得更加远了。

1902年,大清海军开始走向“深蓝”,并到处巡视南海各个岛屿、升旗树碑、宣示主权,在这种背景下,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公开巡视西沙群岛,并在林岛(今永兴岛)鸣炮,升起了大清海军的黄龙旗,并刻石立碑,写下了“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的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末年海军强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909年,日益崛起的清朝海军最终通过武力进逼,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东沙岛;随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又带领官兵乘坐“伏波”、“琛航”两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勘,并为西沙群岛上的15座岛屿刻石命名,宣告西沙群岛为中国领土。

面对这一系列的雄心壮举,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个在几年后灭亡的王朝,竟然为中国日后走向“深蓝”,远征海外早已打下了基础。

为了重建帝国海军,宣统元年(1909),摄政王载沣任命他的弟弟、从未学习过海军的载洵,以及名将萨镇冰等两人为筹办海军大臣,1909年8月、1910年7月,载洵和萨镇冰两次率团出国考察海军。

当时,载洵每到一个国家,都要订购几艘军舰,对此时人将他讽刺为拿着国家的银子到处“天女散花”,但事实上,载洵和萨镇冰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购买外国先进军舰可以迅速增强清朝的海军实力,另一方面,则是为清朝未来自行建造军舰提供参考。

▲1909年,载洵和萨镇冰考察德国造船厂。

在考察英国时,载洵等人还引进了一个“新品种”——海军陆战队,归国后,载洵和萨镇冰就在山东烟台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陆战队的前身:海军警卫队。

▲载洵访英时的留影(前排左一)。

尽管被指斥为纨绔子弟,但在中国海军的建设史上,作为清朝皇族的载洵,仍然功不可没,载洵也有气节,十四年抗战期间,载洵坚决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誓死不从日本人,1949年,载洵最终病逝于天津。

就在这回光返照的最后辉煌中,1911年4月,大清帝国海军的“海圻”号巡洋舰,开始了中国军舰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1911年4月,“海圻”号受清政府命令,在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的率领下,先是启程前往英国,参加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庆典——舰队海上校阅仪式;随后,“海圻”号于1911年7月横渡大西洋访问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1年8月,海圻舰官兵在美国列队行军,令西方人为之眼前一亮。

海圻舰访美期间,恰逢古巴和墨西哥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程璧光听说后随即带领兵舰直奔古巴,古巴总统慑于海圻舰军威,只得向程璧光表示:“古巴军民绝不会歧视华侨。”海圻舰随后在古巴停泊修整,并计划前往墨西哥“访问”追责排华事件。

当时,墨西哥发生了排华大屠杀,仅托雷翁城就有303名华人遇害,此前,墨西哥政府对遇害华人根本不予理睬,但听说大清帝国的军舰即将兵临城下后,不等海圻舰到访,墨西哥政府就直接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并答应偿付受害中国侨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得到墨西哥政府的赔礼道歉表态后,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的海圻舰官兵这才取消了拟计划对墨西哥进行的“炮舰外交”,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政治外交胜利。

而这种政治外交胜利的基础,正是根植于甲午海战后,大清帝国重新崛起的强大海军实力。

▲1911年,清朝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前排左一)率队在美国访问,开辟中国军舰环球旅行先河。

此后,海圻舰启程返回国内,但就在这个当口上,国内的辛亥革命却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1912年5月海圻舰抵达上海时,它所服务的大清王朝已经灭亡,中国,进入了民国时代。

海圻舰,则直接从大清帝国的皇家海军,转身并入了民国舰队。

时代,翻然巨变。

就在海圻舰环球旅行期间,在甲午海战后重新崛起的大清海军,此时则沿着长江江面,与辛亥革命军进行着隔江对峙。

当时,清朝海军统制(相当于总司令)、名将萨镇冰率领着大清全部的海军精锐,隔着长江江面各个要塞一路布防,这支在甲午海战后重新崛起的帝国海军,此时人心早已变动。面对整支海军部队革命思想的暗潮涌动,最终,当了四十多年清朝臣子的萨镇冰以“有病需要医治”、两不相帮为由离开舰队,选择了让大清海军自行选择前程。

▲萨镇冰(1859-1952)。

最终,1911年11月,国内的大清海军选择了集体归顺辛亥革命军,并调转炮口轰击南下的北洋军,使得革命军得以重新控制了长江和汉江的交通,不仅如此,1912年1月,这支已变身为民国海军的部队,还北上进攻山东烟台、辽东花园口,并在毗邻北京的河北秦皇岛进行游弋和武力示威,给苟延残喘的清王朝以极大震动。

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至此,清朝皇军宣告终结,新崛起的民国海军则以特殊的方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民国成立后,作为国内公认的海军元老,萨镇冰长时间被邀请担任民国的海军总长,1927年北伐战争后,67岁的萨镇冰最终脱离军政两界,回到福建老家做起了公益慈善,并从海外募资筹建医院,从此不问政事。

但大清帝国遗留给民国的海军资产,则因为民国的乱世不仅不能壮大,相反还因为国内的分裂局面和船只的损耗而不断萎缩,尽管如此,1894年后清朝外购和自建的军舰,始终仍是民国的海军主力。

例如清朝向日本订购的永丰舰,就曾经参加了由孙中山发起的护国讨袁运动,随后,永丰舰又经历了“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永丰舰被改名为中山舰。

而抗战殉国,则成了大清帝国海军最终的集体归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海军仅有66艘军舰,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当时,民国海军总排水量只有6.8万吨——与之相比,日本海军则拥有各类军舰308艘,总吨位达120多万吨,且拥有舰载和陆基飞机1000多架。

面对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清朝遗留军舰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选择了在抗战中卫国就义:1937年底,在阻击日寇沿长江进犯的江阴保卫战中,清朝遗留的海圻舰、海容舰、建安舰、建威舰等多艘战舰,最终在奋力抗击日寇、受损严重的情况下,由国军官兵自沉于长江,以阻碍日寇沿长江进犯。

▲1937年,海圻舰被壮烈自沉于江阴,以阻碍日寇沿长江进攻。

另外,1937年9月25日,清朝留给民国的建康舰,最终在江阴保卫战中,被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后沉没;应瑞舰也于1937年,在与日军作战中,于安徽马鞍山采石矶被日军飞机炸沉;此外,肇和舰则在广东虎门抗战中,和日军夕张舰交战,后被日军飞机击沉;1937年12月12日,同安舰为了封锁青岛航道,阻拦日军进攻,被国军官兵悲壮自沉于青岛小港。

清朝遗留军舰最悲壮的,莫过于中山舰的毁灭。

1935年,作为海军名将萨镇冰的侄孙,萨师俊成为了中山舰的第十三任舰长,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后,萨师俊带领中山舰官兵奔赴武汉保家卫国,并奉命将中山舰上的三门大炮拆下,以支援武汉外围的防空火力。

▲中山舰旧照。

从1938年6月至10月,中山舰一直负责警戒金口至嘉鱼、新堤沿江一带,奋勇抗击日寇入侵。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舵机和锅炉完全毁坏,整个军舰失去控制,几分钟内进水达1米多深,随后,中山舰完全丧失了动力,开始在长江上随波逐流。

尽管如此,舰长萨师俊仍然坚持在驾驶台上指挥作战,随后,日军飞机又炸中中山舰舰首,萨师俊双腿被炸断,血流如注,但他仍然忍住剧痛,坚持指挥官兵开炮轰击日寇。

官兵们看到舰长萨师俊已身受重伤,就想用舢板带他上岸医治,没想到萨师俊却说:

“诸人员可离舰就医,但我身为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

当时,中山舰驾驶舱内也已进水,军舰已沉没在即,随后副舰长吕叔奋当机立断,下令强行将双腿已被炸断的萨师俊和受伤官兵转移到舢板,舢板刚刚离舰时,中山舰舰首就高高昂起,有如英雄昂首挺胸般慷慨就义,随后在呜咽壮烈中沉入江底。

而刚刚被转移到舢板上的萨师俊和24名受伤官兵,则被日军飞机疯狂扫射,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尸体全部沉入长江,不知所踪。

就在武汉会战前,萨师俊曾经对部队官兵们说,“吾任之所在,生死以之,但愿以身殉国!”

这位出身海军世家的中山舰舰长,最终将生命和热血,抛洒在了长江之上。

▲萨师俊(1895—1938)。

中山舰的毁灭,最终也成了清朝并入民国海军军舰的壮烈绝唱,至此,那支大清帝国海军,最终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保家卫国的不屈抗战中集体慷慨就义。

作为中国海军的国宝级人物,历经清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皇帝,又经历民国, 等到了新中国成立的萨镇冰 (1859—1952年),则一直活到了1952年,享年93岁。

就在去世前一年,1951年,当听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汉城的消息时,当时已经92岁的萨镇冰忍不住喜极而泣,这位经历北洋海军在朝鲜惨败的海军老将,后来又担任过清朝海军总司令(海军统制)和民国海军总司令(海军总长)的老人激动不已,他就此挥毫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那颗寄寓海军强国梦想的心,始终不曾泯灭、壮怀激烈。

参考文献:

陈悦:《清末海军舰船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

刘传标:《民国海魂:抗战海军英豪肖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