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对于诸葛亮来说,虽然在和曹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比如斩杀了王双、张郃等将领,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诸葛亮北伐还是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因为积劳成疾,诸葛亮最终在公元234年的秋天病逝了。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去世,自然是蜀汉的一大损失。并且,这也对不少历史人物的命运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延,就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被斩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去世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被马岱斩杀,并被杨仪夷灭三族。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病逝后,马岱和杨仪联手除掉魏延,最终都是什么下场呢?

一、马岱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马岱追随堂兄马超参加了渭南之战。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韩遂、马超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关西诸侯在名义上归顺曹操,曹操欲借道讨伐汉中张鲁,于是,关西诸侯起兵造反,阻止曹军进兵,史称“韩遂、马超之乱”。双方在关中潼关、渭南等地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九月,马超兵败,马岱随马超退军回到陇上郡县。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马超潼关之战失败不久,就迅速兼并陇上诸郡县(陇西、南安、汉阳、永阳等),张鲁也遣大将杨昂相助马超,共集结万余人,围攻凉州刺史韦康于凉州治所冀城(今甘肃甘谷县南)。不过,马超最终还是吃到了败仗,所以,马岱也跟随马超投奔了割据汉中郡的张鲁。

建安十九年(214年),张鲁家将杨白等人害怕马超的才能,要迫害他。马岱随马超奔往蜀地,刘备派人迎接马超军。马岱随马超围攻成都,刘璋惧怕马超,不到十天就投降了。自此之后,马岱和马超一样,都成为蜀汉的武将了。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杨仪争权,马岱奉杨仪命率军斩杀魏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朝廷后,马岱因为避免了一场内乱,所以被后主刘禅册封为平北将军,赐爵陈仓侯。其中,就陈仓侯来说,这是一个县侯。在三国时期,侯爵主要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四个档次。因此,马岱能够获得县侯的待遇,无疑是比较难得的。公元235年,马岱率领大军进攻曹魏,结果被司马懿的部下牛金击退。在这场战役之后,《三国志》等史料中,就没有马岱相关的事迹了。换而言之,马岱的结局,自然属于下落不明了。

二、杨仪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在三国时期,荆州可谓人才辈出之地,比如蜀汉的黄忠、魏延、邓芝、宗预、李严、蒋琬、费祎等人,都出自荆州之地。至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也可以说是半个荆州人了。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杨仪担任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傅群,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魏国官吏。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封傅群为荆州刺史,曹仁以征南将军的身份镇守。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杨仪一开始效力于曹操一方。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杨仪离开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天下大事,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对于杨仪来说,曾短暂成为关羽的部下。但是,自公元217年之后,杨仪就一直留在了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升任杨仪为尚书。《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对于杨仪来说,虽然能力不错,但是,他存在斤斤计较的性格特征。而这,也促使杨仪和魏延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魏延和关羽一样,都对士大夫比较轻视。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替自己处理丞相府的事务。在此基础上,诸葛亮率军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率领部队退回,又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但是,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在此背景下,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回到都城成都后,被后主刘禅任命为中军师。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为多次口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汉嘉郡,治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属益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但是,来到汉嘉郡后,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孙权曾表示: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在孙权看来,杨仪和魏延都是气量狭小之人,一旦没有诸葛亮从中调停,他们一定会引发内乱。后来的情况,其实也和孙权的预料差不多。

至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评价道: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对此,在笔者看来,杨仪被逼自尽的下场,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联系他冤杀魏延的行为,杨仪的结局,显然是不值得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