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 Biotech重磅!100小时完成猕猴大脑高清三维测绘

来源:小柯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猕猴大脑的三维高分辨重建图

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要深入了解大脑的运转机制,就需要为大脑绘制一幅三维高清地图。猕猴是研究人类智力和人脑疾病机理所必需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近日发表于 Nature Biotechnology 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毕国强、刘北明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通量三维荧光成像VISoR技术和灵长类脑图谱绘制流程,实现了对猕猴大脑的微米级分辨率三维解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段树民表示,灵长类等大动物全脑的介观成像是脑图谱绘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VISoR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2,胡少华/韩晓平团队首次在单细胞水平揭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特征及免疫差异

来源:BioArtMED

BD、MDD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受体(TCR)特征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少华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韩晓平教授团队在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抑郁症(MDD)、双相抑郁(BD)和健康对照的外周血PBMC样本进行了10X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T细胞表面受体(TCR)分析,从单细胞转录水平揭示了MDD和BD患者在CD8+细胞数量及比例上的差异。TIM-3等免疫抑制点为MDD和BD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靶向免疫抑制点的药物在肿瘤和免疫中的广泛作用也为抗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3,科研成果 | 道德冲突影响经济决策的神经机制

来源: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芳副教授课题组近期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Cerebral Cortex的论文探讨了道德因素影响个体经济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设计了一项新颖的假设性投资游戏范式,将其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相结合,探讨了当道德冲突内隐地呈现在经济决策情景中时,将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偏好及其神经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因素如何通过引发冲突情绪,进而调节价值加工系统,从而使得我们的决策偏好更为道德和亲社会。

4,JAMA子刊:“老年痴呆”要改名了?青年型痴呆的发病率超乎想象!

来源:梅斯医学

年轻人与较年长成人早发型痴呆的最常见原因相同,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额颞叶痴呆(FTD)。早发型型痴呆是指18-65岁成人发生的痴呆。一些学者进一步细分,将发病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病例归于青年发病型痴呆(YOD)。

为了全面评估YOD的全球患病率,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林堡神经科学学院精神病学和神经心理学系的专家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结果发表在JAMA Neurology上。研究发现全球30至64岁年龄段的总体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119.0/10万人,相当于世界上有390万30至64岁的人患有YOD,发病率远超想象。

5,青春期朋友越多,“抗压”表观遗传越强

来源:细胞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对野外斑点鬣狗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强大的社会联系和更强的母性照顾可能会影响与DNA基因表达和未来压力反应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人员发现,在鬣狗幼崽和亚成年期(或所谓的“青春期”),社会联系和母性关爱越多,与之对应的是较低的成年应激激素水平和与免疫功能、炎症和衰老相关的附近基因的DNA修饰越少。

近日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是首批检验野生动物早期社会环境与后期健康和应激反应标志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之一。

6,【分析】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小型便携式质谱现场快速检测新方法

来源:X-MOL资讯

近年来,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迅速蔓延,其具有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然而,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品种多、毒性强、演变快等特点,给和管控工作造成巨大挑战。

为此,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马强研究员团队研发了基于小型便携式质谱和基质辅助离子化技术的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现场快速检测新方法,并构建了具有可扩展功能的小型便携式质谱数据库,可实现芬太尼类物质专用小型便携式质谱数据库的进一步扩展及新增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非靶向、精准、广谱筛查,为快速查验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7,Science Advances:萤火虫的同步依赖局部互动

来源:集智俱乐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萤火虫在空间上闪光数的密度热图及萤火虫在每个方格内部的相对距离的中值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同步现象,其中萤火虫闪光时的同步尤其罕见且震撼。近日一篇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的论文,研究者基于360度实时摄像,对美国大雾山的萤火虫的同步闪光现象记录后,提出了基于局部互动的模型,解释了同步现象出现的机制。该研究说明了环境在塑造自组织和集体行为中的重要性,丰富了对自然界中的涌现现象的理解。

8,由于人类的认知偏见,AI很容易被误解

来源:AI科技评论

大多数人会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就是一回事。事实上,“人工智能”一词在研究实验室中很少使用。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偏见,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人工实现形式。完成对人们来说看似容易的机器人任务,往往极其困难和复杂。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根据人类的标准来考虑任务的难度。人类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存在认知偏见的,如果人类不清楚地了解这个认知偏见,就无法为人工智能这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政策制定合适的方向,因此人工智能也很容易被误解,因为它在本质上就不同于人类智能。该文章于近日发表在 IEEE Spectrum上。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1, 脑科学日报: 抑郁症并发症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 脑科学日报:二甲双胍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