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罗素。

文明古国的影响力,从亲身经历的人眼中能反射出闪闪的光芒。和平与自由是整个世界在千万年的动荡与发展中演化的人性追求所在。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度,富含艺术审美与文化自信。在善与恶,丑与美方面中国人早在炎黄时期就有所涉猎,多次文化融合的功效远超由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换而言之中国自古就更重视思想的培育,在百姓的举手投足间,处处彰显着民族文化的洗礼。

百家争鸣,千古绝唱。儒家中的明德、至善;佛家里的出世、清净;道家内的自然、和谐。儒释道三家作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观,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相互渗透,逐渐筑造起属于华夏民族的鲜明内涵。正如罗素所观察到中国人从骨子里展现的宽厚守礼,是在国家大背景下通过潜移默化而形成的。

罗素访华

100年前,英国近代哲学家罗素受邀来到中国北京大学讲学的事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20年5月到6月,罗素访问了苏联。作为20世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平主义者,在苏联考察的一个多月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罗素都对这个新兴大国倍感失望。苏联在创立初期的弊端显露无疑。

这时罗素接到了梁启超的邀请电报,对中国文化颇具兴趣的他为了能深入了解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同时为了能消除访苏时的不良情绪,很快接受邀请,决意去往中国揭开这个东方帝国的神秘面纱。

初到上海时,中国的接待人员让罗素有些难以置信,礼仪周到,温和谦恭。在北大讲学期间,众多学者前来拜访,门庭若市。曾有一位名叫袁琼生的崇拜者,特意寄了一封信请教罗素,并在信中谦卑地称自己为"一个毫无所知的中国人",罗素被中国人的热情所打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方为罗素在南京路大东旅社举办的接风筵席上,从多地赶来的中国各界名流学者多达100余人。清华大学教授赵元任为此从北京赶往上海,充当罗素翻译。筵席上,罗素不仅惊叹于中华传统菜肴的多样化,还被当时中国学者的博文通识所震惊。

难以想象,在落后于西方国家多年的中国,仍有着不计其数的能人。他们能够与罗素通过英语直接交谈,话语轻快娴熟,并且采用英式礼仪

在1921年,也就是来访中国一年之后,罗素返程。1922年,罗素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在这本书中,罗素对中国进行了高度评价:"中国是一个忍耐、和善、洒脱、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与老友的交谈中,罗素曾多次提到,中国比意大利更具有人情味。在战争与侵略面前,中国百姓崇尚和平。这也就是文中标题所表述的话语: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正确看待中国对外疆域的扩张

我国版图曾因成吉思汗挥兵西征一度扩张到4400多万平方公里。西至欧洲多瑙河,南达淮河流域,东抵库页岛,北取极圈。的确,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发动过扩大疆域的战争,但极少,屈指可数。

纵观历史上扩张意识较强的元朝、清朝,在建立之前皆为远离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并且在疆域版图逐渐稳定之后,由于文化的融合,对外的征伐野心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国外历史上侵占的野蛮性

相较于中国,世界各国在历史上的征讨战争要残酷、频繁得多。其中欧洲文明和东方文化的相遇与战争的碰撞密不可分。在居鲁士二世的领导下,波斯人民反抗攻占家园的米底王国,于公元前550年一举攻灭米底,建立了波斯帝国。

此后,居鲁士二世及其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征伐了吕底亚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和埃及王国,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疆域。在公元前513年,波斯帝国横跨亚细亚洲、阿非利加州、欧罗巴洲三大洲,达到鼎盛时期。

然而波斯帝国的征途并未就此结束,在为征服希腊城邦而发动的波希战争中,波斯帝国战败,综合国力大大降低,野心勃勃的帝国不得不就此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征,灭掉了波斯帝国,势如破竹直抵印度,将希腊文明带到中亚地区,东西文化首次触碰。

阿拉伯对外战争产生于公元7-8世纪。在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人以宣传伊斯兰教为口号,攻入西亚、北非以及西南欧洲大片领土。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启了征服世界的军事行动。在中国之外的世界部分国家,一直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之中。地理位置的差异、文明发展的无法统一滋生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征战与讨伐之中,民族的野蛮行径暴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内部战争不应以一个局限的眼光来看待

在不明就里的人眼中,中国战争的残酷并非罗素《中国问题》里所论述得那般轻巧。至少在中国内部的战争中,上至三家分晋,下达清兵入京,几乎每个朝代的更迭里都发生过动乱。

但凡事在横向比较得出结论时需要的是一项公正可行的评判方案,局限的眼光只会从一国战争数量上的大小而决定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

中国是一个充满着多元文化的世界古国,因为基数的庞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不能按统一体量来标准。罗素曾在《中国问题》的第四章中说道:我们不应该把中国比作欧洲的一个国家,而应该是等同于整个欧洲。

处于春秋战国与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与欧洲面对的境况相似,然而在罗素看来欧洲当时远不止十几个国家。在欧洲形势更为复杂,这意味着就与中国相比,欧洲的战争情况更为激烈,直接的佐证即为欧洲通过战争发明了更为精良的武器。

在中国大地的分布图上,战争并没有大众想象得那样密集。就国家百姓受到战争的影响程度来看,中国人民的幸福度高于欧洲。

大一统下中国的自我疆域巩固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本土的疆域,在政治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实现了度、量、衡与货币的统一,并规定了小篆的文字书写。王朝疆域的辽阔足以使国家在世界之中立稳脚步,加上中国占据了东方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中原地域的优势相较于国家周围的不毛之地,使得中国在大一统后,逐渐丧失了对外扩张的兴趣。

中国文化的强大与思想的丰富也促使着华夏大地无需再耗费财力与人力去发动战争。处于东亚文化输出地位的中国在历史的洗刷中千年未改其容貌,保持着属于这个国家的固有的生机与活力。

热爱和平,与人友善

在对外交流方面中国永远是以和平相处为首要选择的。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曾七次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久,船只与人员最多的海上航行。在与各国的建交中,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中国也获取了难以自行生产的多种香料,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1942年10月,哥伦布登上了现属于中美洲巴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即处于美洲的新大陆。然而哥伦布的到来,给当地土著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称这些居民为印第安人。1943年第二次到达这片土地上时,哥伦布带来了足够的士兵与补给,征服与统治的野心暴露无遗。

从两种相似经历的不同对待方式中足以看出,对比西方的殖民侵略,贪婪无度,中国在不断的沉淀之中对于友好,和善的表达绝不仅限于书面的文字,而是刻印在身体里的教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筑建了炎黄子孙的道德底线与思想行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下,善恶的辨别能力提升了价值观念的成熟度。古今圣贤在不断地凝结与提炼中,表现出了最精华的民族内涵。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就如同饮食餐具上中国使用向内发力的筷子,齐心协力,友好内敛。

对于罗素所说的"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其实是中国人对于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在文明发展的路上我们具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案列支撑,无需依赖蛮力与他国进行非必要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