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美国人曾拍过一部动作大片,主线是一个美国大兵深入虎穴解救俘虏的英雄事迹,背景则是协助阿富汗反抗苏联侵略的英勇往事。结局皆大欢喜,随后美国大兵带着跟勇士们的惺惺相惜毅然回国,以示“皿煮灯塔”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决心,然后便出现了一行戏剧性的字幕--“谨以此片致敬无畏的圣战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面的事情大家并不陌生,“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曾经“致敬”的勇士们正式宣战,一时间好不尴尬,遂将该片结尾修改成了“谨以此片致敬英勇无畏的阿富汗人民”。其实改不改都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影片里的勇士和后来喊打喊杀的“KB组织”几乎是同一路人马。次年,以肌肉猛男形象出道的主角便荣获了年金酸梅最差男主角奖,与影片一起成就了两个大写的讽刺。

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猜到了答案--《第一滴血》系列第三部:《兰博3》。

大写的讽刺

先说说影片本身,这部鹰酱版的“主旋律”电影豆瓣评分为7.6,属于“凑活着看”的级别,一般来讲如果演员没问题的话,那肯定是剧本拖了后腿。

事实也的确如此,剧情简单到可以概括为两次救人过程,一次走水路大杀四方后无功而返,一次走山路成功救人并全歼据点苏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程嘛,可以参考漫威电影,主角的战斗力无限接近于超级英雄,一张弓箭对飚飞机坦克,片尾两个残血步兵面对飞机坦克齐全的数百苏军精锐喊出了“包围他们不行了”的战术藐视,当然这只是为了体现英雄无所畏惧的精神,如果能打赢那就成印度片了。

替导演解围的是及时赶到的阿富汗“圣战勇士”们,呼啸而至的骑兵部队消灭了苏军,最后由主角开坦克撞飞机一锤定音。这显然是黑了老对手一把,如果让整个欧洲瑟瑟发抖的铁甲洪流如此不堪一击的话,何至于今天还对实力严重缩水的俄罗斯干瞪眼呢?

当然,前两部的兰博也是开了外挂的,却没这么令人疑惑,用我们文字搬砖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还是“立意”的问题。

《第一滴血》系列首部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退伍军人兰博从越南回到家乡小镇时被当地警长百般挑剔,甚至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此后面对追捕,内心深受战争创伤的兰博逃至荒野,用战场手段展开反击,上演了一出大闹天宫的好戏。

最后是有老上司出面方劝他放下武器,影片中的兰博用一声怒吼道出了困惑和不甘:如果越南战争是错误的,那也是美国政府的问题,为什么代表国家专政力量的警察局要针对一个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兵,甚至连民众的些许同情都感受不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滴血1》剧照

如此立意,自然深刻,看似天马行空的剧情其实有着合理的现实环境,是一部难得的佳片。

补充说明一下,片名便出自主角的台词:“我为这个国家(在越南)流下过第一滴血”,这个没毛病,所以剧情为重返越南拯救战友的第二部叫做《第一滴血2》,也叫“第二滴血”。

第三部的中文译名延续前作,但实际上英文原版就叫《兰博3》(rambo3),这便很耐人寻味了。

话说从越南再度归来的兰博没有回国,而是去了泰国打义务工为佛像镀金,这是欧美影片中最常见的“心灵救赎”方式。我们相信兰博先生已经走出了战争的阴影,所以当老上司塞缪尔·特劳特曼上校邀请他同去阿富汗协助“圣战”时,理由是苏联人的反人类罪行,他便用一句“我的战争早已结束”给拒绝了。

这很合理,屡次被国家抛弃的兰博没道理再去蹚浑水,但他对老上司始终是信任的,所以当上校被毛熊俘虏的消息传来时,他又单枪匹马地踏上的新的征程,哪怕政府连一个子弹也没有提供。

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足以构成白头鹰主动“匡扶正义”的理由。

一方面,今天回过头来看,鹰酱及盟友在阿富汗造的孽相比毛熊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水准,他们只是给“圣战者”们提供新式武器并给苏联挖坑而已,本质上不过是一场价格低廉的代理人战争。

▲坦克大战飞机

后来影片中的“圣战者”们一分为二,大头是后来威名显赫,今天仍生龙活虎的塔利班组织,另一部分则是2001年之后与鹰酱结盟的北方联盟,今天摇摇欲坠的阿富汗政府。

另一方面,同谋还有好大一群,比如巴羊、狗大户、隔壁的波斯,以及看似人畜无害的兔子,大家为了“屠熊”的共同目标而临时走到了一起。但要说起情操最高者,却是来自狗大户的LD王子--人家才是真的散尽家财并亲临前线的国际主义战士。

▲影片中不给他一个镜头,还真是不仗义。

总之,事实摆在那里,影片再怎么描白也是徒劳,今天再重温这部电影时,鹰酱们看到了政府的无能和短视,我们则能感觉到虚伪和阴谋。

所以,影片评分只会一降再降,毫无悬念。

“帝国坟场”篇

回到现实世界,“帝国坟场”的名声可谓家喻户晓,古代有罗马、亚历山大、成吉思汗以及历代波斯帝国纷纷折戟沉沙,近现代则坑得英苏美三大强国欲罢不能。

看似名副其实,其实混淆了因与果的关系,帝国们不是因为入侵而衰落,而是因为衰落而退出,这一点可以参考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地貌,想吃下阿富汗的后果往往是噎着自己

实际上,不适合农耕的阿富汗地区既没有四面出击的实力,而古代帝国的控制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对于征服者而言也只能作为进攻的桥头堡或者防御的缓冲地带,哪怕是如日中天的盛唐也未能实施有效统治。

换句话说,从古至今的阿富汗就是一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阿赫美尼德王朝时代,居鲁士大帝便将阿富汗地区纳入版图并设立行省,“阿富汗”是古波斯语对当地人的称呼,意为“山里人”。由此也可见阿富汗寒冷、荒凉、多山的地貌特征,可以说除了山羊和罂粟之外一无所有,投入产出比差得一塌糊涂,“以战养战”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这便是“坟场”的可怕之处,彪悍的民风结合千沟万壑、崇山峻岭的地形,任何恃强而来的入侵者都将陷入一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先进武器无从发挥,抵抗武装神出鬼没,外来援助无孔不入,加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反侵略情绪,长此以往纵然不打胜仗也能拖死对手,逼迫其主动撤军。

▲大阴帝国曾在正面战场输给了阿富汗人

另一方面,虽然号称中亚十字路口,但从未体现出“得阿富汗者得天下”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经常成为大国角力的焦点,令争夺的双方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我可以不要,但你更不能拿”的奇妙心态。比如日不落的入侵便是为了建立英属印度与沙俄的缓冲区,他们没有老毛子那么“轴”,只打了两年便见好就收,远谈不上失败,后来毛熊对阿富汗的统治又直接引发了美国的干涉,令前者陷入了无休止的消耗战。

因此,毛熊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走进坟场的超级帝国,他们在明枪暗箭中挣扎了十年后无奈退军,两年之后便分崩离析了。

▲1980年1月7日,一名毛熊士兵在喀布尔街头指挥交通,旁边是苏军坦克

但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从来都没有征服不了的地盘和人心,无非是手段和时间的差别而已,如果毛熊的家底子能够再雄厚一点,稍微讲点文德武德,没得罪那么多人,结局或许都要改写。

至于白头鹰的撤退,则又是一个故事。

白头鹰篇

而美国人对阿富汗本来是没什么兴趣的,因为那里并没有石油,只是在坑完毛熊之后,曾经一起称兄道弟的LD王子顿悟了鹰酱的异教徒身份,二者悍然决裂并由此引发了二十年的恩怨情仇,这里便不赘述了。

客观地说, 白头鹰对塔利班的打击本来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且不说飞机撞大厦的挑衅行为,KB主义也是全人类的公敌,加之塔利班不停作死,一会嚷嚷着恢复原教旨治国,建立政教合一国,一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炸毁巴米扬大佛,瞬间搞得“没朋友”,几乎杜绝了获取外援的可能性。

鹰酱的地面战争势如破竹,丝毫不逊于当年毛熊的表现,而壶浆箪食相迎的阿富汗民众也极大地满足了“自由灯塔”的虚荣心。如果真能够真心实意地,至少向毛熊当年援助兔子和白象那般动用真金白银,换来一声感激也未可知。

可惜了,实打实的援助是万万不能的,这不符合资本逐利的本性,只有产自军工利益集团的长枪短炮来问候一声要不要,不要也得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富汗人很快发觉了鹰酱的异教徒兼侵略者的身份,后者也随之陷入了跟毛熊一般尴尬的局面,他们在山河险峻的阿富汗足足鏖战了二十年,结局貌似还不好怎么形容。

这就要怪白头鹰自己的三心二意了,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中东的石油而非山羊,之所以会耐着性子呆二十年,一方面是抹不开面子,另一方面是不愿让两伊(主要是伊朗)摘桃子,说到底还是石油的诱惑在作祟。

所以,白头鹰占据阿富汗之后的真实想法便是顺势拔掉两伊,他们先是在二毛还没省过味来的时候便绞杀了傻大木政权,随后试图拿下叙利亚作为根据地。

然后二毛突然不再跟邻居们扯皮了,他们要力保在中东最后的桥头堡,于是这场代理人战争一打又是十年,鹰酱被堵在叙利亚动弹不得,还催生出一个IS到处实施无差别攻击,甚至伊朗有可能通过打击他们而夺得叙利亚。

这就很尴尬了,所以白头鹰从阿富汗撤退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东已经够乱的了,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摆平叙利亚,进而导致踏平伊朗的战略目标已经不太实际,继续驻军已经毫无意义,更何况再这么四面出击下去兔子就该摁不住了... ...

▲对于骄傲的白头鹰而言,不知道这算不算又一场“没有取胜的战争”呢?

所以,白头鹰的撤退既算是审时度势的战略性撤退,也留下了一个亲美并且有几分战斗力的政权,对于未来政治走向进行预测还为时尚早。

总之,阿富汗肯定不是埋葬白头鹰的坟场,中东却很有可能。

结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最近听了一个笑话,白象和二哈相继表态要派军接替美军驻守阿富汗,似乎一个想自入“坟场”来反推自身“帝国”的身份,一个明明血统驳杂却试图重现便宜祖宗的“帝国”本色。

当然了,诸位大可付诸一笑即可,这年头谁还不能出来卖个萌吧?

其实不管是无功而返的英苏美三强还是跃跃欲试的白象二哈,前赴后继的“征服者”们都寄希望于用武力完成征服,浑然忘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亘古真理。

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然世易时移,电影里那一声对于抵抗侵略、保家卫国壮举的“致敬”并不为过,他们的英勇也证明了坟场的禁忌,所以不怀好意的外来者屡屡碰壁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许我们能从中收获的只是千余年前的一句感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