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其实真正推动国家发展的并不是君王,而是他麾下的臣子们,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他要做的就是知人善用、掌握平衡、懂得判断。就比如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唐太宗,他们的天下和盛世真是自己一个人缔造的吗?显然不是,其实他们真正做的就是发现人才、信任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人才并信任人才,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就说发现人才这点就很难,至少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是很难的,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才,只有帝王进行考核后才知道,而这又取决于帝王自己才能的高低,但是科举制出现之后,就算是傻子皇帝,也不用担心朝中大臣都是无才之辈了;但信任人才,却是古代所有皇帝都很难做到的事,尤其是明朝。

似乎明朝所有的帝王的疑心病都很重,这点尤其体现在崇祯皇帝,他在位17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而且相比起朝中大臣,他对手握兵权的大将更不信任,就连镇守辽东有奇功的袁崇焕,最后也因崇祯皇帝听信谣言而被凌迟。至于其他的皇帝,虽然比崇祯皇帝稍微好一点,但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也许明朝皇帝都是信奉“将危险扼杀于摇篮中”吧。

从明朝开国开始算起,李善长是朱元璋钦定的开国第一功臣,并没有谋反,却被以谋反罪灭族;刘伯温那是什么事都没做,结果也在朱元璋的授意下被毒杀;蓝玉对明朝忠心耿耿,依然是被以谋反罪诛族。明成祖朱棣喜怒无常,疑心极重,杀的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解缙只不过是想帮太子朱高炽而已,最终在被流放后冻死。

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的名臣于谦,在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却被奸臣石亨等人冤枉,而朱祁镇也早有杀于谦之意,于是一代名臣就此被冤杀,抄家时仅抄出明景帝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据说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还有抗倭名臣胡宗宪,就因为他是严嵩党羽,最后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了,比如打造了“万历中兴”的首辅张居正,他对明朝的功绩可谓是居功至伟,论功绩和能力,绝对排得上是前三的名臣,他就没受到万历皇帝的猜忌,最终病逝于任上,算是善终吧。很明显,这是看书只看一半的人才会说的话,为什么说看书只看一半呢?麻烦请看完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的表现再说。

张居正刚去世时,万历皇帝的确表现出十分悲痛的样子,赐上柱国谥文忠,无比荣耀;但是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四天,就有御史出来弹劾张居正曾经的门生潘晟,万历皇帝不经核实便罢免了潘晟的官职,这是御史们的一个试探,而万历皇帝的表现就是他其实并不喜欢张居正,御史们猜到万历皇帝的心思后,开始不断弹劾张居正党羽,乃至于弹劾张居正。

而万历皇帝是全部接纳,乃至于最后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直至后来万历皇帝在舆论的压力下才终止进一步的迫害。而此时也没必要进一步迫害了,因为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基本要么被削职,要么被杀;可见万历皇帝当初,并不是不想杀张居正,是不敢,或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

其实相比起来,那些生前就丢了官职的名臣,下场可能还好一点,比如戚继光,最终只是被罢免而已,回乡后病逝;名臣杨廷和也是被嘉靖皇帝罢官,回乡后寿终正寝。当然,也有一些运气非常好的,比如王守仁、杨士奇等,但这相比起被杀或者死后被清算或者罢官的名臣来说,占比实在太少了。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朝一直在衰败、兴起、衰败、兴起中艰难地渡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