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的绝大部分官员,都以实际行动默默地践行着此点。

不论他们身处怎样的岗位,不论他们的官阶品级如何,心中都时时刻刻挂念着百姓,挂念着家国,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足下的这片土地。

(一)、知识改变命运

李贵鲜历任辽宁省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人民银行行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42岁副厅长,51岁副国,官至副国级,可以说,在他绚烂的一生中刻满了光辉。

他出生于1937年的辽宁盖州,那时的东北大地正遭受着日军燎原般的入侵。李贵鲜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家境不算富裕的他,自幼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命运,改变民族命运。

李贵鲜本身聪慧过人,小时候在同龄人中俨然就是个“小大人”。

进入学堂以后,李贵鲜努力刻苦,直接从一年级跳到了三年级,接着又跳到了五年级。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李贵鲜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业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李贵鲜从不用父母操心,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老师解读,回家后又立刻投身于当日的功课之中。

当然,在那个战火纷繁的年代,食不果腹是常态,而且学堂也不会每天都开放。所以,李贵鲜年幼时,有大半的学习时间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即使如此,李贵鲜也不教一日闲过。幸运的是,在他12岁那年,终于迎来了光明,偌大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后,战乱再与这片悠久的土地无缘,李贵鲜也可以沉下心来,主攻学业。

读完初中后,李贵鲜拿到了保送高中的名额。那时他的独具天资再次释放出来,他养成了过目不忘的本领,其他同学要消化很久的题目,李贵鲜当即就能理解,老师对他也是极为的看好。

最终李贵鲜还是未曾辜负家人与老师的盼,在1959年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要知道,在那个初中毕业生都十分罕见的年代,一个大学生的意义非比寻常。来到大学以后,李贵鲜发现这里的一切和自己的老家都截然不同,他也很珍惜在校园里的每分每秒。

那个年代在大学生圈子里,大家都想更进一步,即出国留学。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就必须要师夷长技。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贵鲜变得愈发努力,他要凭实力争取到留苏名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在1960年成功进入了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他想前往异国他乡去长长见识,也想学到先进知识好回来报效家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学的当年,李贵鲜就如愿地前往苏联莫斯科门氏化工学院工程物理化学系电真空化学专业学习。

若是李贵鲜没有坚持寒窗苦读,想必他会和众多乡亲一样,一辈子在老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有了文化有了知识,他就成了人才,不仅光耀门楣还可造福众生。

(二)、干一行,爱一行

李贵鲜在苏联一待就是五年,这期间有很多同窗好友难忍思乡之情而毅然归国,可李贵鲜却未曾言及放弃。回国以后的他,被组织上分配到了公安部十二局研究所工作,他当时就是个最普通不过的研究员,可李贵鲜对此毫无怨言。

过了一些时日,李贵鲜又调到了国营七七七厂工作,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技术员。

如若旁人,肯定怨言滔天。好歹自己也是留苏多年的海归,好歹自己也曾在公安部工作过,如今调到了工厂必然会心生不满。可如果李贵鲜这样,那他就不是李贵鲜了。

李贵鲜非但没有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反倒觉得在基层工作,其实是“镀金”。

只有在工厂里,他才能历练自己的人情世故,也只有在工厂里他才能恣意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兢兢业业的李贵鲜,一直是工厂里的劳动模范,他吃苦耐劳的本质也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

于是他从一个小小的技术员,变成了车间主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很多不了解内情的人,都觉得李贵鲜是运气使然,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

常言道,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李贵鲜技术过硬他的天地并不一定只能局限在庄严肃穆的研究所中。

1977年是李贵鲜仕途之路的起点,他在这一年成了辽宁省锦州市的电子工业局副局长。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坚持了五年后,李贵鲜直接成了辽宁省的副省长,那一年他才刚刚45岁,可谓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刚当了一年的副省长,李贵鲜就进了常委,两年后直接升任辽宁省委书记,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辽宁是李贵鲜的家乡,他本着对工作负责,对老乡百姓尽责的理念,呼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他认为辽宁曾经辉煌过而且有工业基础,必须要物尽其用。

他提议,将辽宁打造成关内与东北地区交流的中心点,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辽宁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协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用了六年时间建成神州第一路即沈大高速公路。此路的建成,直接拉动了辽宁的生产总值,也带动了大连的崛起。

自此,辽宁与河北还有山东,有了更好的沟通媒介。

此外,工科出身的李贵鲜深知科技与工业的力量,他竭力地提倡:科技和生产不能分家,只有把两者联合起来,才能显著提升工业生产力。

依靠学习改变人生的他,经常以自身经验,劝慰莘莘学子们珍惜当下,用功读书。对于那些提早辍学且心生悔意之人,李贵鲜也为他们打开了技术教育和再教育的大门。

李贵鲜秉承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精神,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很好的声望。以至于他在调任安徽之际,很多百姓都暗自垂泪。

(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1986年,49岁的李贵鲜调任到了安徽省担任省委书记,从此主政安徽。

对于李贵鲜而言,不论是否是在家乡任职,都要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都要拿出最为饱满的工作热情。而且,他深知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所以工作方针也应适时变动。

李贵鲜来到安徽后,察觉到当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干部队伍问题。

很多领导明知道自己的下属存在弊病,可碍于颜面又不好多说什么,李贵鲜可不会给他们留情面。

在会议上,不论谁出了问题,李贵鲜都会直言不讳地点到他们脸上,说到愤慨之处,还会怒而拍案。至于屡教不改之辈,李贵鲜则直接将他们清出队伍。

很多人劝李贵鲜收敛一些,莫要把人全得罪一遍,他却说:“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从来不会畏惧这些。我行正,怎么能够屈从?”干部队伍经过整顿以后,安徽的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改变。

端影

李贵鲜刚要准备进行下一步改革,中央的调令就下来了。

彼时我们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一些时日,但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出现了国内经济过热、供求关系紧张、银行资金周转困难等诸多情况。中央希望,李贵鲜可以临危受命,直接担任中央人民银行行长。

对于李贵鲜来说,他出身于工科这些年又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经济上他是一窍不通。虽然不会,但可以学。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像小学生一样,一切从零开始,每天处理完日常工作,就是抱着书本在办公室里苦学硬背。即使如此,他还说:“我感到知识远远不够,就下功夫晚上苦读,白天找一些人来讨论、座谈”。

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去找自己同事们,虚心求教。不论官职大小,只要有真才实学,李贵鲜都会登门求教。

他和领导班子们,经过夜以继日的讨论,终于决定用控制货币的发行和信贷的规模、调高了货款利率的方式,来缓解通货膨胀危机。正是有了李贵鲜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我们才得以顺利地渡过难关。

后来他调到中央工作,担任国务委员和政协副主席时,都未曾忘记过关照地区工业发展与国家金融规划。

时至今日,李贵鲜早已退休在家多年。平日里无事就种种花,养养草,含饴弄孙,倒也乐得清闲。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热爱过的金融工作。他每天都会去市场上转两圈,通过与之前的物价对比,来分析国家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情况。

当然,国家也未曾忘记李贵鲜。

在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之际,还特地对李贵鲜做了专访。镜头前,他老人家依旧精神矍铄,风采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