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7月28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 “重器铸梦”探秘大科学装置第二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直播互动活动顺利开展。

“重器铸梦”探秘大科学装置活动是2021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特色线上活动之一,此次直播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带领营员们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探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基因库的那些事。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伊廷双研究员致辞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库)伊廷双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通过本次科学营直播活动,增进对种质库的了解,体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期待能够在营员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萌芽,将来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华杰老师向大家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和意义

直播活动中,种质库种质保藏中心种子管理组组长何华杰老师为营员们介绍生物多样性的背景知识及种子“入库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何老师告诉营员们,种质库保藏的多种多样的种子就是物种多样性的体现,仅豆科一类,就有可以食用的大豆、花生、蚕豆、豌豆等,用做药材的决明、甘草等,观赏植物相思子、缅茄等。中国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为了集约高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何华杰带领营员们参观了种子入库的过程,种子和标本采集回来后要进行登记,把所有的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随后,研究人员将这些种子进行初步干燥、清理和计数。在种子清理室,营员们看到分离机、不同口径的筛网等工具。清理的目的是去除杂质及虫蛀、发育不良的种子。要保证入库的种子是有活力的,还需要进行萌发试验。通过参观种质资源保藏体系,营员们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白了抢救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何俊博士带领营员进入离体库

除了植物种子库,种质库还建有植物离体库,离体库主要保存具中间型和顽拗型种子的植物,保存的材料包括试管苗、鳞茎、球茎、珠芽及其它微繁殖体或培养物。负责人何俊博士告诉营员们,离体库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目前离体库已经保存野生植物离体材料2093种,24100份,涵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82份材料(第一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43种64份材料806份,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216种397份材料,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亮博士为营员们解读超低温保藏

超低温保存是指在极低温度下保存细胞的一种方法和技术,能为非正常型种子植物和无性繁殖的植物种质资源提供长期保存方案。林亮博士继续为营员们解读超低温保藏,植物超低温保存通常是指在液氮(-196°C)及液氮蒸气(约-150°C)中保存植物的花粉、种子、胚轴、分生组织和细胞系,在此条件下,细胞生理代谢活动暂时停止,从而降低裂变频率,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期保存。相信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种质库这艘“种子方舟”中依然保存和拥有生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和生活的星球守护一个美丽的家园。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自2012年起,每年暑期组织海峡两岸暨港澳万余名品学兼优、对科学探究有浓厚兴趣的优秀高中生走进重点高校、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聆听名家大师精彩报告、参加动手实践等科技与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在科学普及和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学与高校合作育人,让广大青少年感受科技魅力、感悟科学家精神,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21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有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的12580名高中生营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全国71个分营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