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闺蜜万万想不到,宝宝自打进入两岁以来就变成了一个“小火药包”:

你问他,崽崽来吃饭吧,不要;崽崽穿这件衣服吧,就不;崽崽我们出门去玩,就不就不。

不光是这样,宝宝还开始变得很固执,自己小桌子不允许别人动之外,甚至就连上完厕所之后,也要自己踮着脚尖去按冲水按钮,妈妈但凡伸手帮帮忙,小家伙就会急到和妈妈“拼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是这样,宝宝还开始变得很固执,自己小桌子不允许别人动之外,甚至就连上完厕所之后,也要自己踮着脚尖去按冲水按钮,妈妈但凡伸手帮帮忙,小家伙就会急到和妈妈“拼命”。

“孩子现在都已经这么‘叛逆’,长大后到底该怎么办啊。”

闺蜜很头疼,不知道原先那个乖巧疼人的宝宝,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可怕”。

为啥宝宝自打进入两岁就“变了一个人”?特殊心理时期家长要提前了解

宝宝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宝宝的这种表现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两岁敏感期”,又被称为“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独立意识会出现第一次“萌芽期”,这是他们从“他我”到“自我”转变的关键期,宝宝会越来越强调自己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样会产生一个冲突:

主观上宝宝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客观上的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失败。

因此就会常常出现宝宝前脚刚说完“不要不要”,后脚因为够不着电梯按钮出现情绪崩溃的情况。

简而言之,宝宝在2岁的奇怪行为,其实是特殊心理时期下的一个必然表现,作为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地适应孩子的特殊心理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调整适应不等于过度溺爱,特别是不能给孩子养成两种“坏毛病”,气坏父母是小事,宝宝长大后会吃大亏。

父母别在“两岁敏感期”内给孩子养成两种“坏毛病”,可能会影响一生

如果说父母应对宝宝“两岁敏感期”的法宝在于适应引导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区分好适应和溺爱的界限。

简言之,家长要具有“底线思维”,避免给孩子养成两种“坏毛病”

第一种毛病:摔东西

虽说宝宝经常会因为“独立意识”和“自身能力不足”出现暴躁情绪,但这种情绪不能成为宝宝随便摔东西的理由和借口。

家长可别以为摔东西只是他们发泄情绪那么简单。习惯是在日积月累中养成的,如果宝宝从小就养成一生气就乱摔东西的坏毛病,这种习惯或许能够“伴随孩子一生”。

即使在度过“两岁敏感期”之后,宝宝遇到不顺心的事,还是会选择用摔东西,砸桌子等方式来宣泄情绪,这对于他们性格养成可不是什么好事。

第二种毛病:动手打人

家长首先需要向宝宝明确一定,无论如何,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攻击他人都不对的。

特别是在两岁敏感期这个关键阶段,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宝宝常常会因为不能解决“独立”和“能力不足”而出现暴力的倾向,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懂得及时制止,那么宝宝很有可能会养成暴躁的性格。

试想一下,宝宝如果和小伙伴们玩着玩着就会挥挥自己的小拳头,不是威胁就是吓唬别人,这样的宝宝又怎么能交到好朋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宝宝度过“可怕的两岁”?明确地位是关键

现在的主流教育圈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在于治理。正所谓“一分预防,10分治理”,家长与其在宝宝“养成坏习惯”之后再去治理,倒不如将功夫下在事前。

也就是说,父母提前想好策略,帮助宝宝度过“可怕的两岁”才是重中之重。

那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宝宝度过“可怕的两岁”呢?

约翰·罗斯蒙德表示,养育孩子是应该分“季节”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身能力和心理状态不一样,父母的应对办法也会有所区别。

  • 0~2岁是服务季,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仆人,孩子为中心。

  • 3~13岁是权威季,父母扮演的角色是权威,父母为中心。

  • 14~18岁是指导季,父母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孩子为中心。

不难发现,要想让孩子顺利度过“可怕的两岁”,父母首先需要完成“仆人”到“权威者”的转变。这样会很大程度上缩短宝宝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让宝宝重新恢复可爱。

育儿寄语

俗话说:育儿无小事,宝宝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多费心思,这样才不至于对宝宝的一生造成负面影响。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