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一股“出国潮”,当时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事实上,这句话的原文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且并不是老百姓流传的说法,是出自民国时期,担任北大校长的胡适之口。

那是在1947年,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他说之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都是因为美国人就连研究个抽水马桶都会有专业人士,这样才能达到城市整洁的效果。

可见,胡适对于美国文明的终身崇拜。

甚至,在1929年他发表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强调中国不应该为了传统价值的丧失而不接受现代文明,提出治国要“全面西化”的论调。

而胡适之所以对美国有如此憧憬,还要从他留学美国时说起。

美国遍地是好事

1908年,胡适就读于中国新公学。除了在各大报纸上撰写文章之外,胡适还参与了新公学的筹建工作。然而,随着《竞业旬报》的停刊和学校的合并,让胡适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只能呆在上海。

幸好,当时的美国政府将庚款退还给了清政府,让晚清政府的国库一时充盈。尽管在上海的胡适公开批评美国政府的行为是“图谋不轨”,可同年的7月便报考了北京的留美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庚款”留学生。

从这时起,胡适便与美国结下了良缘。在他的《留美日记》中,对于美国生活的描述极具溢美之辞。在他的眼中,美国就代表了世界进步的潮流,是全世界国际化的榜样。

在胡适看来,美国是最为平等自由的民主国家,在他看来,美国独立宣言中的话语字字珠玑,代表了人民的声音,被评价为“义正词严,真千古至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也对美国的选举产生特别的好感,惊讶于美国大选是起源于世界学生会在食堂里搞的一次“游戏投票”才产生的。

为了更了解美国的政治环境,感受民主氛围,留学期间胡适是美国会议的旁听生。从这些会议中,他了解到美国一些城市的市长有些人出身卑微,是洗衣工之类的社会底层,这让胡适觉得分外感动,认为这种没有阶级的选举制度是“共和平权的精神风潮”的体现。

不仅如此,对于美国的男女平权问题同样是羡慕至极。当时的美国大学里,女人与男人一同进入学校读书学习已经较为普遍,在他看来,在女性受教育方面的看法,旧中国和美国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而美国女人最震撼他的一次,就是1915年举行的女子参政的大游行活动。

一方面胡适惊叹于游行活动既有秩序,又声势浩大。另一方面则感叹,美国人不盲从于权威,敢于挑战位高权重者。这些思想上的震动,让胡适眼中的美国充斥着世间一切的真善美。

所以,他的美国朋友们,要么是好学有思想的读书人,要么是思想开明的先进人物,要么是勇于乐善好施的大善人。放眼望去,美国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美丽国度”的象征,是胡适的“自造之邦”。

真实的美国真如胡适所言的这般美好?

事实上,与胡适留学经历相似,留学时间基本一致的人还有现代中国文化的守成者吴宓。

同样是国内清华大学毕业,同样是就读过弗吉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在吴宓的眼中,美国却并没有胡适说得那样美好。

1917年,胡适拿到博士学位荣归祖国,吴宓则刚刚开始他的留美生活。在这里,吴宓感受到美国社会的物欲横流,感受到功利主义。

用吴宓的话说,“美人处处则怀‘非我族类’之见”,痛斥他们外表看似礼貌谦和,内心却充满了歧视的偏见。甚至于,与美国人交往,无法真诚以待,因为他们不能当朋友来交,就连话也不愿意与外来人多谈几句。

特别是美国电影中对于中国人形象的践踏,更让吴宓对美国失望,怒不可遏。

可是,同样的事情,在胡适博士的眼中却又有了新的解释。1911年,他看到纽约选举了一位犹太裔人当市长,他便写文说这是美国人的人心所向,不拘泥于种族的平等表现。

看到黑人成为政府官员,则被他看作是黑人五十年来的进步。至于大学女生宿舍,很多白人联名反对有色人种女生同住宿舍,大学校长允许了这个请求,也被胡适粉饰成为这是校长听取民主意见所作出的决定。

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美国的一切对胡适来说都是光明的。而胡适的这种美式崇拜也在他日后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政府任命他为美国大使期间,胡适因为热爱美国民主,便热心宣传,把蒋介石给他的工作抛到脑后;由于宋子文担任当时的驻华盛顿特使,经常为给重庆争取资源与美军发生冲突,让美军对宋子文的印象非常不好,常到罗斯福面前去告状。

换成胡适当大使之后,这个问题完全解决。他从不反驳任何事情,尽量配合美方行事,甚至在蒋介石宣布用“空间拖时间”要与日本人战到底的时候,为了从罗斯福手中拿到五百万美元的贷款,他都要费尽周折让蒋介石亲自给罗斯福发电报,就为了让罗斯福更有“面子”。

也难怪,著名学者殷海光曾经在给学生的信中形容胡适是“学问浅碟子”,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糊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