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前,在上海浦东玫瑰园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被搀扶着缓缓地登上石阶。

老太太来到一块石碑下,轻轻地抚摸着石碑上刻着的那串文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

画面中的白发老人便是王玉龄,她心心念念的夫君是张灵甫。

坟墓内外已经相隔半个多世纪,她对夫君的爱与怀念已经被浓缩在石碑上那行亲自写下的诗句中。

相见恨晚,更恨相伴太匆匆

王玉龄出生在长沙的一户富庶人家,王家早年举家从安徽搬到了长沙。

王玉龄的父亲是一个小小芝麻官,母亲的家世则十分显赫,外祖父曾经率兵打仗,被清帝封为“罗武勤公”,任兵部尚书,迎娶了总督的女儿。

王玉龄从小生活在蜜罐里,锦衣玉食,可谓“不食人间烟火”。

抗战爆发后,长沙战火纷飞,不宜久留,王玉龄的父亲决定带着眷属和家当远赴贵州躲避战乱。

时隔不久,父亲死于疾病,此时的王玉龄才刚刚5岁,由于有族人的帮助,失去了顶梁柱的王家不至于多么落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期间,她在学校里听闻了许多关于仁人志士为国献身的事迹,了解到了一些抗战前线的资讯,此时,国仇家恨已经在她心里播下了种子,在举家逃难的过程中,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敌人的罪恶,爱国救国的冲动油然而生。

在青年时期,她便下定决心“一辈子不买日货,不正眼看日本人”。

而后,王玉龄萌生了参军的念头,但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怎么可能拿起刀枪直面敌人。

最终由于年龄和性别问题,王玉龄的这一念头“半路夭折”。

抗战胜利后,王玉龄跟随家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沙。

在王玉龄17岁时,由于面容姣好前来王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一番“海选”后,王玉龄竟一个也没看上。

有一天,王玉龄听闻朋友要给她介绍一位出色的美男子,在精心打扮后,便满怀期待地去往了理发店。

刚坐下不久,进来了一位军人大叔,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王玉龄以为这是个好色之徒,便狠狠地瞪了对方一眼。

然而,正是王玉龄这一“瞪”让对方更加着迷了,于是便开始四处打听,约上了王玉龄全家人一起吃饭。

这个人便是张灵甫。

张灵甫当时比王玉龄大了整整25岁。

1926年,张灵甫下定决心南下从戎,很快考取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正式投身战场,193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灵甫已经是上校了。

起初,王玉龄并没有把张灵甫放在眼里,即便他当时已位高权重,且相貌不凡。

张灵甫则穷追不舍,频繁出入王家,时常热脸贴冷屁股。

1944年,湖南大部分地区还在日本的占领下,张灵甫为了能见到王玉龄一面,搭载军用飞机千里迢迢赶到长沙,但希望落空了,因为当时王玉龄的学校已经搬到了重庆。

张灵甫没有放弃,想尽办法,三番五次寻找王玉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张灵甫不停歇的攻势下,王玉龄终于被撬开了心门。每次聊天,张灵甫都会选择话题,从不讲战争和工作上的事,而是使出他历史系学生的看家本领,耐心且饶有兴致地给王玉龄讲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历史传奇。

妙龄少女被中年大叔渊博的知识和浑厚富有磁性的声线吸引了,幼年丧父的王玉龄在张灵甫处找到了安全感,她逐渐沦陷,生活里已经不能没有张灵甫的存在。

很快,张灵甫便乘胜追击,向王玉龄求婚了。

王母一开始极力反对了这门婚事。

一方面因为年龄差太大了,张灵甫和王玉龄的年龄差了不止两轮,这在外人看来是不光彩的事;

另一方面由于张灵甫的职业问题,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后半生守寡。

加之,在这之前张就有过几段婚姻,让王母感觉十分不靠谱。

张灵甫能料到王母的担忧,早早就在王玉龄伯父和伯母身上下足了功夫,精心“游说”,最后王玉龄伯母和身边的亲属纷纷劝说王母,王母才勉为其难成全了女儿。

两人定于1945年夏举办婚礼,才子佳人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

正当筹备婚礼之时,张灵甫收到了74军军长委任状,双喜临门。

但是这一委任状也足以打乱他们筹备婚礼的节奏,由于公务繁忙,他们决定在上海举办婚礼,匆忙中,他们连准备礼服的时间都没有。

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张玉龄则穿着大一号的鞋子走进了婚礼殿堂。

当天晚上,他们来不及与亲友一一分享喜悦和欣喜,就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一个睡上铺,一个睡下铺,在夏日的卧铺车厢里,度过了新婚之夜。

战场陨命,无处话凄凉

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签订,国共两党的关系有所缓和,张灵甫和王玉龄也得以享受一段宁静快乐的新婚时光。

婚后张灵甫在南京买下了一栋300平方米的小洋楼,平日即便公务繁忙,张灵甫也会抽空拐回家去看看王玉龄。

张灵甫一有空就会去教王玉龄骑马,一个在前面策马扬鞭,一个则在后面吓得哇哇大叫,新婚生活里洋溢着青草的芬芳,幸福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

张灵甫时常在外人面前不加掩饰地夸赞自己的妻子,夸她温柔贤惠,自己有福气才能娶到这样的妻子。

两人闹不愉快的时候,张灵甫也总是宠着王玉龄,连部下都常常笑话他在妻子面前根本不像一个当兵的,他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得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爆发。

8月,张灵甫被任命为74师师长,开赴战场,而此时妻子王玉龄已经身怀六甲。

王玉龄像往常一样给他收拾行李,交代他的饮食起居。

战时,张灵甫还是像追求王玉龄时一样,聊天从来不聊战事,从战场寄回家书也只字不提战事,他只顾交代王玉龄要照顾好自己,提醒她记得给家里的鱼缸换水,还不忘安抚她自己快要回家了。

1947年3月,没能等到张灵甫凯旋归来,他们的儿子就呱呱坠地了。

王玉龄迫不及待拨通了电话给张灵甫传达喜讯,电话那头的张灵甫开怀大笑,叮嘱王玉龄要尽快寄一张儿子的照片给他。

只是这次电话之后,张灵甫仿佛人间蒸发,王玉龄翘首以盼也等不到电话再响起的那一天。

邮差也不往家里送报纸了,家中忽然多了两个站岗的卫士,但是邻居的太太们都劝慰她,不会有事的,她们还笑话王玉龄年龄小不懂。

直到有一天,张灵甫手下参谋杨占春来到家里,扑通跪倒在王玉龄面前,她见状才知道事情不妙。

这时的她,才刚过完19岁的生日。

远走他乡,故土难离

1948年,张灵甫的王玉龄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年迈的母亲踏上了驶向台湾的邮轮。

在台湾,一家人艰难度日,期间王玉龄也曾想过要自杀了结。

孙立人夫妇同情王玉龄处境,对她关爱备至,王玉龄管孙立人叫姨父,管孙立人夫人叫姨母。

迫于生计,两年后,王玉龄决定将年幼的儿子交给母亲,自己在孙立人的帮助下获得赴美签证,毅然选择独自赴美留学。

王玉龄考进了纽约大学会计专业,在美期间,她的日子一样十分清苦,不得不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最终以十分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

毕业后,王玉龄相继在医院和五星级饭店寻得工作,最后几经辗转,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了21年之久,直至退休。

19岁丧偶,现今已超过90岁高龄的王玉龄一直孤身一人,终身未嫁,她的坚强和毅力为她本已娇艳的容貌增色几分,身边当然不乏倾慕者,但在王玉龄看来,一生爱过一次,被爱过一次,也就够了,她一辈子以“张夫人”自居。

2003年,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为张灵甫立了一座衣冠冢,并题诗一首:“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2005年,王玉龄和儿子受邀在北京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

昔日,张灵甫在战场上与粟裕大将拔刀相向,这一年,粟裕的儿子在上海请王玉龄一起去孟良崮看看,起初他也担心王玉龄会拒绝,还专门托人转达,没想到王玉龄坦然答应了。她说:“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有牺牲,我能怨恨谁呢?”

2007年,时年79岁的王玉龄来到孟良崮,在张灵甫牺牲处放上一束花环,久久伫立。在临走前,王玉龄写下了“和平统一”四个大字。

2008年7月,王玉龄现身“张灵甫文化衫”首发活动,精神很好。

晚年的王玉龄随儿子张道宇定居上海,她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寻到张灵甫遗骨并让他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