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6年6月6日早上,57岁的袁世凯去世了。这个曾经风光了半辈子的男人,头上曾有过众多光环,做过驻朝鲜通商大臣、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大总统,外加83天的洪宪皇帝。

“袁”有头,债有主,袁世凯的皇帝梦直接导致了北洋军的分裂,随着他的离世,中国的共和革命也再次走入了死胡同。

那么为什么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无法再维持统一的局面呢?这其中既有历史因素,也有个人原因。

袁世凯登基照

皇帝梦引发北洋军的内部动荡

袁世凯被称为“北洋军阀之父”,这倒是一点不夸张。1895年12月,清廷命袁世凯到天津编练新军。一到天津,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网罗一批死党。

比如把自己的老友徐世昌请来当参谋营务处总办;将唐绍仪、阮仲枢找来当文办;从北洋学堂找来了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充当教官;还有一些如王怀庆、段芝贵、曹锟、陈光远、张怀芝、卢永祥、雷震春、田中玉、孟恩远、陆建章等;以及一些老兵旧将,如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

除了武将,还得有文人墨客,如梁士诒、胡惟德、杨士琦等。文武俱全的一支新军班底就建成了,这些人员自然也成为之后北洋新军的骨干。可以说,北洋军就是袁世凯的私人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依次为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1911年辛亥革命前,他的私人集团军已遍布全国。1901年,他接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军队规模,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和兵备三处,随即段祺瑞当了参谋处总办,冯国璋做了教练处总办,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这三人也被称为“”北洋三杰。此外,还设立了常备军,共有12513名。

1904年起又相继设立了北洋六镇,六镇总兵力达74500余人。1907年,清廷又在各省普建新军,都是老袁一手操办,兵力总计131800余人。

这样,北洋的军事力量遍布全国,北洋军阀集团把持朝政,几乎掌控了当时中国的命运。

袁世凯与各国驻华使节大合影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死去,年仅三岁的溥仪上台,由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辅政,孤儿寡母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为了镇压起义,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要挟,接受他提出的“六项条件”,即:开国会、组内阁、宽容武昌党人、解除党禁、给予指挥大权和拨给充足军费。

11月1日,冯国璋攻占汉口后,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袁世凯为总理大臣。11月8日,推举他为内阁总理。16日,袁氏内阁成立。

随着载沣交出监国大印,隆裕太后申明“亲贵不得干预政事”,冯国璋入京接管禁卫军,袁世凯以北洋军为后盾,攫取了清廷的全部权力,成为清朝唯一的实权人物。

袁世凯在当上内阁总理后,便停止向武昌进攻,派出刘承恩、蔡廷干等人多次过江与革命军首领谈判,目的就是要革命军向他屈服,以便再次收割利益。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国外归来,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引发了袁世凯的不满,停止和谈,并指使冯国璋等48名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民主共和,不止如此,北洋军阀还炮轰了武汉军民。

1月2日,孙中山电告“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1月8日重开和谈,1月下旬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将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继任人。

袁世凯动了动手指就把清廷逼退了,2月12日,隆裕被迫发表了逊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13日,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马上变脸,立即扩充北洋军,准备以武力消灭革命势力。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闻讯后回国,决定发起对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力量悬殊,二次革命不过一个多月,便被镇压下去了。

如果至此,袁世凯按照民主共和的路线继续走下去,也许他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结局,但是,他心中的皇帝梦催促着他回到过去,在他的心中,终身总统也不能与皇帝相比。

袁世凯的称帝想法,得到了老友徐世昌的支持。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干儿子,并为称帝出谋划策,积极奔走。

陈宦

此外,他还亲自扶持了陈宦、汤芗铭等新人。袁世凯送给陈宦三支劲旅,派他到四川军会办;派汤芗铭做了湖南将军,让他们在地方上为称帝摇旗呐喊。

但是,此时的北洋军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练,在军中有威望的人,已不只袁世凯一人了。

作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在北洋军中的威望很高。对于袁氏称帝,他表示了反对意见。在道德上,他是北洋刚正不阿的代表;在个人利益上,袁世凯修改《袁记约法》损害了他的利益。

汤芗铭

并且在清帝退位时,他与袁世凯发过拥护共和的通电,不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及时撇清了与袁世凯称帝的关系。为此袁世凯还收了他的军权,后来,段祺瑞干脆称病请辞,二人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僵。

冯国璋虽对此表示过支持,但是袁世凯并没有将他纳入筹备帝制的阵营,为日后袁冯矛盾埋下了伏笔。实际上,冯国璋有个清廷封的爵位,清帝退位之后,爵位没了,袁世凯也没有给予他补偿,因此,他心里对此也有忌恨。

段芝贵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没有认清形势的情况下,只取得了部分北洋军人支持的情况下,贸然称帝了,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打他宣布登基之日起,便引发了反抗声一片。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戴戡、任可澄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张敬尧前去镇压,但张已在暗中接受了段祺瑞的调遣,而段祺瑞又拒绝了袁世凯的求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国璋

同时,冯国璋受西南地区护国军的威胁和拉拢,也在联合其他军阀背地里响应讨袁。1916年5月22日,袁世凯特意栽培的新人陈宦在四川宣布独立,表示与袁世凯断绝一切个人关系。5月29日,另一名亲信汤芗铭也在湖南宣布独立。

自打袁世凯修改《中华民国约法》(也叫《袁记约法》),将权力独占到自己名下后,北洋军各派以及个人在利益上都严重受损,再加之受新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为袁世凯与北洋军各派的矛盾激化埋下了伏笔。

尽管在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进行了及时纠错,撤销了帝制,恢复“大总统”,但对发展的局势已于事无补,袁世凯已经无力回天了。

袁世凯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又有不少人落井下石,5月底一病不起,于1916年6月6日忧愤离世。北洋军成就了他,也断送了他的皇帝梦,一场大梦也将北洋军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

权力的平衡被打破

袁氏死前,北洋军各派已是矛盾重重,各自为政。袁氏死后,北洋军正式走向分裂。主要势力有三大派系,即:直系、皖系和奉系,衡量的标准就是军队力量雄厚与否。他们之间的争夺和混战,主要是围绕着中央政权而进行。

北洋军阀在名义上虽然受北洋政府支配,但实际上北洋政府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派系把持着。比如袁氏死后,虽遗令副总统黎元洪代行职权,但实际权力在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由此形成了“府院之争”。

袁世凯葬礼

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元洪赶走后,冯国璋又代行起了大总统。后来又有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了皖系总统徐世昌。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强人无数,无人能与之比肩;他死后,枭雄遍地,却无一人能压制。其根本原因在于,辛亥革命后,由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一结果本身就是各方权力博弈后得到的一个平衡点,也可以说是新旧势力,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这一结果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要走民主共和的道路。但是,袁世凯非要称帝,这就导致了已达成的平衡被破坏,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

袁氏死后,尽管新生的中华民国重新回到了共和的轨道上,但是权力已经失去了秩序。在权力的博弈面前,角逐者都想着问鼎中原,不断地发动战争,第一次直皖战争、第二次直皖战争、直奉战争······脆弱的政治平衡还没来得及建立,便又陷入要重新洗牌的漩涡中。

综上所述,袁世凯死后,确实没有人能在接替他的位置。北洋军为了各自利益,各自为政,难以走向统一,就此将中国历史带入北洋军阀的混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