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至长江岸线,南至宁镇山脉,汇聚了镇江和南京两地大部分优质科创资源的的“交通大动脉”312国道,在去年7月4日召开的宁镇扬党政联席会上,正式升级为一条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协同的跨市合作“创新大走廊”。

7月18日,众多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云集扬子江畔南岸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共同参加“市会”合作助推G312产业创新发展对接会,共话人才“镇兴”、共议产业创新、共谋蓬勃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布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组建的“百名生命健康产业专家委员会”名单;正式揭牌“中国预制混凝土绿色低碳研究中心”;8家省级学会与镇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产业创新“传经送宝”;多家省级学会科技服务团队分赴312国道沿线园区、企业,一对一“把脉问诊”并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站在G312这条全新产业创新起跑线前,镇江摆好“起跑式”,谋求更快脱颖而出。

借势而为,布局协同发展新赛道

镇江要“跑起来”,“产业强市”是“一号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招、制胜招。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镇江相继与3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160多家高校院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建设22家新型研发机构,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300余项。科技创新工作的攻坚突破,已成为产业做强壮大的“硬核支撑”。

迈入“十四五”新赛道,镇江借势多重战略机遇,布局科技创新“加速通道”。去年7月4日,2020年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南京、镇江两市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这条西至仙林科教城,东至镇江高新区,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十四五”期间,镇江始终把南京都市圈特别是宁镇扬一体化作为最现实的机遇,态度上坚定不移,行动上坚决有力。镇江将把G312产业创新走廊打造为蓬勃兴旺的项目长廊、引领未来的科技绿廊、群英荟萃的人才回廊、凝心聚力的合作连廊,在全面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推动“三高一争”。

规划已定,加速西行。今年初,镇江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较长时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八条重点产业链,并围绕新的“四梁八柱”提出3条实施路径,其中一条便是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动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

凸显产业优势,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添砖加瓦。“区内骨干企业镇江船厂是目前国内全回转拖船和海洋工程船两大系列产品的全国‘单打冠军’,创造了46项‘中国第一’。” 对接会上,镇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尹卫民说,作为G312产业创新发展带的关键节点,镇江高新区大力发展船舶海工与高端装备产业作为“一区一战略”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比重已超过七成。

通过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的建设,曾经产业布局“东强西弱”的态势正在消弭。丹阳、扬中的产业“金三角”与G312产业创新走廊 “一心、双带”创新发展空间格局互相呼应,将科技创新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南京省域首位度与镇江市域首位度。

“市会”合作,打造产业创新新引擎

聚焦特色农业、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电力能源、数字经济等多个产业,22家省级学会参加活动,8家省级学会代表与镇江市科协在会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市会”合作的旗帜下,省市各方资源不断汇聚,打造出产业创新的强劲引擎。

6月25日,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发布,镇江成为重点城市,“市会”合作正是在这股创新大潮中诞生。

“镇江科协抢抓机遇,通过智库、学术、科普、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助推镇江创新发展。”镇江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王琴说。近年来,镇江市科协接力“省会”合作,开展“市会”合作,先后与30余家省级学会,围绕“四群八链”产业布局,在学术交流、课题合作、技术攻关、破解难题等方面深入合作,充分发挥省级学会服务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会上,中建西部、宁波中淳高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等10多家企业围绕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材料、桩基材料、绿色建筑高性能部品等进行技术创新研讨,“中国预制混凝土绿色低碳研究中心”会上正式揭牌,该中心将致力于打造中国水泥制品行业低碳减碳合作研究的“思想库”“技术库”“人才库”。

“市会”协力,构筑安全生产之盾。镇江市科协与中国化工学会、省安全生产科技学会、化学化工学会合作,打造了“慧安工程”品牌,建立全省首家化工产业科创平台,实施镇江安全生产十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专家“百企行”、安全生产“五进”宣传教育、“慧安”大讲堂、省市安全专家“三送”等活动,累计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615个,主动担当助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的生力军。

同时,近年来镇江市科协扎实开展“学习赵亚夫、科技走在前”活动,先后举办首届智能柔性机械电子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复合材料论坛、长三角科普产业论坛等学术活动,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对接。

汇智聚才,掀开人才“镇兴”新篇章

明确从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到G类基础人才等七类认定标准,对于顶尖人才,给予项目资助1000万元,特别突出上不封顶;

对于创新创业团队和医学领军人才团队,最高项目资助300万元;对于教育名家、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最高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安家补贴;

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在镇企业工作,三年内享受每月最高2500元的生活和住房补贴;

产业创新能不能出成果、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今年以来,镇江聚焦关键节点、核心要素,启动人才“镇兴”行动,用“真金白银”打造持续吸引创新人才的“筹码”,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支持,预计5年内引进600名高层次人才、集聚青年人才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才“镇兴”也为“市会”合作奠定合作基石与政策支撑。“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与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干冰制冷项目研究开发”“江苏省铸造学会与中铸新材工业(江苏)有限公司——高强不粘铝浇注料的研发”“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与镇江世业洲——果树冻害防治技术研究”……在镇江市科协组织推动下,省电机工程学会等8家省级学会科技服务团队与G312沿线园区、企业一对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推动省级学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才不断在镇江转化落地。

“我们通过平台引才、文化引才、发展引才。从2013年开始评选‘建华工程奖’,34位院士及14位部委及央企员工组成奖励委员会。”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介绍,公司从2004年成立建华学堂,400余名专兼职讲师培训20000余人次,为公司持续发展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搭建引才桥梁、构建平台机制。镇江市科协新建10家海智工作站,大力开展海智引人工作;打造镇江学术交流高端论坛;选拔优秀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人才典型;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杰出创新工程师讲比等活动,推动大学生、工程师留镇创新创业,形成“十万学生十万军、百万人才创新业”的生动局面。目前,已有10余名国际国内院士,150余名国家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为产业强市注入了人才活力和科技动力,浓厚全市创新创业氛围。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目前,镇江市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第21位。通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镇江正在全力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增强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朝着“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一路奋进。( 薛诚)

编辑: 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