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夏天比往年都要晚了一些,却依旧势头不减。从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街头,潮湿而又闷热。一天下来,粘腻的热风吹得汗都消不去,对于那份沁凉清爽的想象,能让众人在闷热的天气里稍稍喘息,随取随食的冷饮成为解暑的良方。

早在商周年代,夏季食用冷饮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恰如《诗经》所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为了制造冷饮,当时的人们想尽各种方法保存天然冰,默认的做法是冬季到来时加紧凿冰并储存,需要时再拿出使用。

唐朝时,街市上出现了专门出售冷饮的商人,《唐摭言》中便有唐时盛夏蒯地人卖冰于市的故事,最简单的冷饮是用甘蔗汁加入撒了盐的冰块里,并在其中插入一根小木棒,成为冰棍的雏形。后来更是出现了一种名为“酥山”的冷饮,先将牛奶的提取物“酥”加热至软化,再淋到专门的容器中形成山峦的造型,放入冰窖中冷冻而成,形似今天的牛奶沙冰。

北宋之后,市面上各种冰酪、柑橘冷淘、冰镇甜酒供不应求,不同口味的冷饮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杨万里诗云“帝都六月日停午,市人入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描绘出夏日人们靠甜品冰饮解暑的场景。

从商周到北宋,夏日冰饮也从神坛走向民间,拯救了酷暑之下人们无精打采的胃口,顶着烈日当空囫囵一口,再苦的炎热也能落肚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消暑甜品

南方地形复杂,群山环绕,不同地区共享着同一份炎热,却因为彼此的小气候而各有不同。气候的差异,慢慢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有的钟情微涩回甘,把苦尽甘来的道理一碗碗喝进肚里;有的贪恋爽滑,像极了当地人直爽畅快的性格,还有的独爱异域风情椰林飘香,仿佛一口就能饮尽椰林树影水清沙白。

北方·消暑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般人的记忆里,南甜北咸才是正解,事实是甜食虽然不是北方人一日三餐的主角,却也慢慢建构起夏日解暑的日常场景。自古以来,我国的饮食体系便以一道宫墙为界,分为左右两边。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宫廷盛宴,因为权力而显得格外遥远;另一边,则是喧哗热闹的市井烟火,犹如《东京梦华录》里的画面,食肆酒楼、沿街摊贩。尤其在北方地区,以京城为中心的宫廷文化向周边辐射,再加上历朝代民族融合的影响,使得北方的消暑甜品都有了些许或异域或典雅的特点。

南方的闷热,空气密不透气,北方的夏季,太阳高高挂起,分分钟一汗摔八瓣,一日三餐的饮食基调之下,甜是最易得的调和,或是清冽可人,或是醍醐灌顶。

匆忙的上班族经过,三五分钟打包带走,赋闲在家的老人,走进店面悠悠坐下,人们对夏日甜品的喜爱始终如一,一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便是对其最好的注解。

编辑:王逸敏

文:林爱肉

摄影:陈辉州

视觉:玉清

场地支持:朝物夕拾

甜品制作:Eleven

文章来源:《时尚COSMO》7月刊

图片来源

时尚COSMO / 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