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10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和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合作申报团队齐聚北京,携手走进中国国家图书馆,圆满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的答辩工作。项目主持人扈庆学向评委汇报了展览的整体情况,从项目的价值意义、巡展主要内容、策划亮点、前期准备、保障条件、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六个方面作了全面陈述。整个答辩过程如行云流水,顺利流畅、精炼扼要。

一、答辩课件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答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本项目为:“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汇报:

一、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融形成的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拉祜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江畔。根据拉祜族创世史诗记载,天神厄莎通过葫芦来造人,始祖扎迪和娜迪就是这样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因此拉祜族视葫芦为“天地之根,生命之源”。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拉祜族芦笙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葫芦仍然是拉祜人离不开的生活符号。

由于拉祜族地处遥远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十分不便、一直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其特有的葫芦文化艺术很难走出大山,至今鲜为人知。本项目力图通过大规模巡展,首次使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走出拉祜山寨,以立体化的形式让葫芦文化活起来,从而促进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对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巡展主要内容

1、葫芦艺术品:陶泥、竹木、布艺

2、葫芦服饰:织绣工艺

3、葫芦生活饰品:编织工艺

4、拉祜族“生活场景”陶艺

5、拉祜族葫芦艺术品手工技艺

6、拉祜族芦笙舞互动展演

7、历史与艺术文献

三、项目策划亮点

1、巡展为三省、四地、五场展览,使本巡展项目覆盖面更广,更具广泛性。

2、巡展以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文字与图像等形式,全面展示拉祜族葫芦艺术品,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唯一性。

四、前期准备情况

1.得到了澜沧县主管部门的支持,匹配资金30万元。

2.与辽宁葫芦岛、河北大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孔子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3.与各合作单位进行了多次葫芦文化艺术交流。

4.组建了学术团队和实施团队。

5.2019年暑假,在澜沧县召开了巡展项目实施研讨会、座谈会,县委书记、县长出席,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部门,以及曲阜师范大学、辽宁葫芦岛等地专家参加了会议,就巡展各项筹备工作做出了部署。

6、自项目申报以来,对巡展艺术作品进行了梳理汇总,并与各展地落实了展览场地。

五、保障条件

1、学术专家保障

项目专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葫芦文化艺术的研究,编纂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九卷本《葫芦文化丛书》,内含“澜沧卷”,被学界誉为“填补海内外葫芦文化研究空白之作”;获批并结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拉祜族葫芦文化研究”等,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学术保障。

2、团队运营保障

三省四地形成的运营团队,常年往来于“世界拉祜之根、天下葫芦之源”——云南澜沧、“中国葫芦文化之乡”——辽宁葫芦岛、“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山东聊城等,探讨交流葫芦文化艺术,成为葫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团队通过“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展演,在国内外成功举办50余场葫芦文化艺术巡展,百余家海内外媒体跟踪报道,具有丰富的办展经验,对实施好本项目充满信心。

六、项目预期成果

1、项目团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给云南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关于“脱贫攻坚”回信的指示精神。

2. 通过巡展,引起社会各界对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的了解,让全国更多人走进拉祜山乡,推动澜沧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拉祜人“带上葫芦帽子,摘掉贫困帽子”。

3、以葫芦为媒介,推动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搭建全国葫芦文化艺术研究的新平台。

4、借助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打造一个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使“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越走越远。

无论有多大困难,我们一定把这个项目做好,让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走出大山,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汇报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扈庆学(扈鲁)

2019年10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