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间,“千年一遇”的暴雨袭击郑州和河南部分城市。让大伙揪心的同时,不眠的不仅是灾区人民,同样还有保险人。

01、灾情保司估损超50亿、保险覆盖率不到10%

截至7月23日12时,河南财险业共接到理赔报案17.69万件,初步估损58.27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预估赔付情况是:

中国人保:20.7万笔、预估赔付超20亿

中国平安:4.6万笔、预估赔付超10亿

中国人寿:2.7万笔、预估赔付超10亿

太保财险:1.7万笔、预估赔付超5亿

阳光保险:超9千笔、预估赔付超5亿

中华保险:超4千笔、预估赔付超2亿

大地保险:超3千笔、预估赔付约1亿

但是,据估计河南洪灾总损失超600亿,保险赔付预计超50亿(覆盖率不到10%!覆盖率不到10%!覆盖率不到10%!)。无论从金额还是从赔付占比,都是历史新高,体现了保险姓“保”的价值。

在整体救援中,保险公司也提供了包括救援车、应急服务车、查勘定损人员、财产险理赔专家及公估、施救、鉴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经常被妖魔化的保险行业,此时此刻,没人再怀疑保险的作用。

但一个悲惨的数据是,面对高达600亿的损失,保险的覆盖率才不到10%!(国际上的巨灾保险赔款比例一般占到灾害损失的30-40%)就是这不到10%的保险覆盖率,已经给河南保险业带来了沉痛一击。

02、河南保险业的沉痛一击

灾害发生后,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放宽理赔条件,进行通融赔付。大家还记得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吗?

当年,北京保险业为721大暴雨整体赔付金额11.3亿元,而仅车险赔付金额就达到了3.8亿元。

其中对车险的通融赔付条件是:当此灾难遇险车辆案件中,对投保了涉水险的车主在发动机进水后二次点火造成的损失,只要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是人为的故意损坏发动机,保险公司都要予以赔偿。

那么,这次河南灾情整体估损58.27亿元,什么概念?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保险赔付金额是18亿。

1、在综合费改前的车险条款中,涉水险是可选项,而在车险综改之后的新条款中,涉水险已经成为必选项。

2、河南是保费大省,2021年前5月,受累于车险综改等因素,财产险保费收入274.7亿元,其中车险收入166.55亿元。财产险赔付支出142.99亿元,同比增长32.27%。

2021年一季度末,河南省财产险综合赔付率就已经达到了71.63%,综合费用率也达到了29.27%,综合成本率达到100.90%。

也就是说,第一季度河南财产险已经出现亏损。再加上本次大暴雨灾难,河南财产险的综合赔付率势必飙升。下半年,河南本地的车险理赔压力势必更大。

03、降低保费真的是费改方向吗?

保险业的价值在一件件赔付中得到充分体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长期亏本的买卖注定不会长久。

对于保险公司最大的命题应该是:

工作重心从销售、赔付转向防灾减损;

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灾害预警保障机制,借助制度、技术、金融等手段,将各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更低水平。

当然,这个说法很“总部”。反过来想,这不也正是总部价值的体现吗?

郑州仅是一个例子,但又不是个例,这几天:河北暴雨、新乡暴雨、鹤壁暴雨、成都暴雨、“烟花”台风轮番登场。

图片来自网络

在各地脆弱不堪的车险综合赔付率面前,有哪家保险公司能够抵挡这样的灾难赔付?更别提达到国际30-40%的赔付覆盖率?

在这种大前提下,一味的降低保费就是费改方向吗?

04、综合费改后遗症:“剪刀差”拉大

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车险保费达3140亿元,同比下降7%;不过,车险保额达323.8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7%。保费和保额的“剪刀差”被进一步拉大到74%。

对比之前,2020年差值为21个百分点,2019年为15个百分点。这个巨大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去年919综合费改带来的“后遗症”。“剪刀差”是财险公司降低保费、提升保额后的结果。

“降价、增保、提质”是银保监会对车险综改目的的定调。

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降价、增保”的效果已经明显显现,银保监会官网4月2日消息,银保监会召开车险综合改革半年工作会议中公布:

89%的保单签单保费下降,其中保费降幅超过30%的保单占比达到64%;

交强险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保障水平由改革前的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

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提升44万元,由89万元提升到133万元,其中保额100万元及以上的保单占比达到91%。

可见,在一刀切命令下,达到基本数字的KPI难度并不高。但真正的“提质”考验在后面。

车险彻底从以销售属性的业务特征,转向了降本增效、提升服务、运营用户的路上来。

过去的经营思路是“谁保险卖的多,谁就称王!” 转变为 “谁的成本能够控制好,可能谁活的时间就会更长、更久远一点儿。”

那如何进行车险的精耕细作?尤其是车险业务没有充分利润的情况下。从控制成本角度下手已经是最高效的手段。如何控制成本?挤压手续费、查处理赔腐败和骗保等这些通用的手段,能让保险公司脱颖而出?

接下来车险业务的竞争转向如何更精细化运营提效,如何用科技化、数据化、智能化手段构建自身壁垒,跳出同质化竞争。而且要贯穿车险业务链的全流程:

1、售前

把前端的展业成本,通过用户分层筛选,精准投放有限的费用资源。通过用户分层筛选甄别,靠几十年不变的车险数据模型肯定不够。车险综改有效促进了保险公司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也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

在自主定价系数当中,更多引入了人、车等各种风险定价因子,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机动车的风险细分能力,和定价的准确度。这是一个敞开式、拼数据模型的机会。

2、售中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理赔端的效率和风控水平,实现欺诈案件剔除、改变传统查勘理赔过程中对人的过度依赖,实现自主化、便捷化理赔,通过同质件、再制造件等替代原厂件,都是很好的售中降本增效手段。

3、售后

通过整合对车主提供更人性化、便捷化的增值服务。包括救援、代步、增值服务,对优质车主进行筛选后用更多的增值服务来增加优质车主续保和存留。形成业务闭环。

05、车险行业的机会

1、前端业务(承保)变化

单一销售型业务将退出历史舞台,同质化车险销售利润空间已经微薄到无法支撑机构和个人的生存。在生死这个重要问题上,是有足够动能驱动转变的。

一部分将退出历史舞台。

一部分延销售基因,会逐步加大非车险、健康险、寿险业务。

还有留下的一部分,会将前后期打通,采取前端销售做流量入口,后端盈利的方式生存。

2、科技化企业的生存空间

因为整个车险业务生态转向“控本”大基调,未来比拼的硬实力会是谁能降低成本,通过管理、经营优化的“人管人”方式很难完成超越。共识是“机器替代人”才是可以颠覆性降本的手段。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是,科技能力能否独存?也就是说纯粹以提供科技、数据、智能化能力的企业能否独立存活下来。我是看衰的。毕竟保险领域的玩家足够集中,无论是钱、资源、还是客户。

因此,科技是必要不充分条件,要形成对立生存壁垒,还需要参与到交易中来。即又做业务、也做科技。

3、大量第三方服务商的机会

费用后置,和做存量续保业务的需求变化,会催生大量第三方服务商的机会。因为保险公司很难将服务供给完全自营。但自身作为买单方,已经是一个数千亿级别的甲方采购。

4、汽车后市场的机会

汽车后市场是唯一具备跳脱出服务商或科技公司身份,比车险具备更全(当然也更散)的全产业链、多触点、更高频次运营车主的体系。

悟道时刻:

有的时候在想,连台风都能取那么好听的名字:“烟花”、“山竹”......

那咱们费改是不是下次也取个容易懂的名字,比如,“干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