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与燕国本来世代交好。好到什么程度?北方的山狨屡次侵犯燕国,齐国便派军队帮助燕国消除了这一祸患,而且是齐桓公亲自带队啊,仗义不?燕庄公非常感激,把齐桓公一直送到国境。可是,那时也没个卫星定位,二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走过了边境,到了齐国境内。

这可不得了,按照周礼,“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啊,燕庄公送齐桓公出了国境,等于臣子送君父吗?齐桓公说,“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把当时二人走过的地方全部送给燕国,在天下传为美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到了战国时期,姜姓的齐国被陈田氏篡夺了政权之后,原来那个“尊王攘夷”的仗义霸主,逐渐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到齐宣王时,甚至有了吞并燕国的野心。

燕国虽弱,但国土够大,与齐国相当。齐国想要吃掉这个大家伙,也非易事,他们需要一个机会。终于,机会来了。燕国出了个“伟大”的君主——子哙,世称燕王哙。

燕王哙没有谥号。如果一定要给他一个谥号,大概可以叫他燕昏王。因为他被理想冲昏了头脑,把王位“禅让”给了宰相子之。这一让,让出了乱子,给了强齐可乘之机。

燕王哙有什么理想呢?就是要成为尧舜那样禅让天下的圣王,或者成为泰伯或伯夷那样让国的贤君,名垂青史,万世流芳。他的心情倒是可以理解,个人要求上进嘛。可惜他选中接受王位的人是宰相子之,这个人最擅长的是权术,而不是能力。当个大臣还算勉强,可当国君就差得太远了。

除了能力不足之外,他的群众基础也很差,不能服众。特别是子之手下的军人,对燕国老百姓非常残酷,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仅仅三年时间,子之就搞得燕国大乱,民怨四起。老百姓自发组建武装力量,反抗暴政。连续数月,燕国几乎变成了人间炼狱。百姓苦不堪言。

这一幕大家熟悉吗?西汉末年又演过一出儿,王莽也是以受禅的名义登基当上了皇帝。当然,王莽的能力和群众基础要比子之强大得多。但是,他建立的新朝也只存续了八年而已。看来,“禅让”这种事儿,只适合氏族部落时代的族群领袖之间,不适合封建君主的权力交接。

再说回齐国。眼看燕国大乱,这不正是吞并燕国的好机会吗?国土面积一下子翻倍,怎一个“爽”字了得?齐宣王蠢蠢欲动,大臣们也都跟着摩拳擦掌,就差最后的决策了。此时,好巧不巧,齐国大夫沈同以私人名义拜访孟子,谈话中请教了孟子一个问题:“应该讨伐燕国吗?”孟子说:“应该。”

为什么说应该呢?因为燕王哙不应该把燕国让给别人,宰相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诸侯的爵位和封国都是周天子封赐的,大臣的爵位和采邑是国君封赐的,不可以私相授受,想送谁就送谁。这是礼法。

请注意,沈同以私人名义拜访,不是代表齐宣王来向孟子征求意见的。可是从后来的事实看,很难说他的真实目的仅仅是与孟子探讨时局。就在他们进行了这番对话后不久,好巧不巧,齐国就以“维和”的名义出兵了。

消息传播很快,许多齐国人都以为孟子支持齐国伐燕。这让孟子的弟子很不解,有人就问老师:“听说您劝齐王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的事儿。是沈同问我,‘燕国应该被讨伐吗’?我说应该讨伐。于是他们就讨伐了。如果他继续问我,‘谁有资格讨伐燕国呢’?我会告诉他,肩负天命的国君有资格讨伐。”原话是,“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孟子又打了个比方,有一个杀人犯,你若问:“这个人该杀吗?”我会回答说:“该杀。”如果你再问:“谁可以杀他?”我会回答说:“法官才可以杀他。”

齐国有资格讨伐燕国吗?

何谓“天吏”?就是奉天命行道义的君主和大臣。那么,齐国有资格讨伐燕国吗?齐宣王认为是有的。因为齐国伐燕仅仅用五十天,便大获全胜。以大国伐大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胜,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虽然没有认可齐宣王就是天吏,但也没否认。直到齐国战胜了燕国,他始终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燕国大乱,确实应该介入,就像现在联合国也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索马里之类的国家,制止武装冲突,使老百姓获得安宁。

孟子甚至不反对齐国吞并燕国。齐国获胜后,齐宣王还特意请教孟子,可不可以吞并燕国。孟子回答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不取。”

孟子不愧是民本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民权大于君权,一切要看人民答不答应。

结果是,燕国人民不答应。为什么?起初燕国人民反抗子之的黑暗统治,盼望着齐国军队来讨伐子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是,前脚刚把子之赶走,齐国占领军就暴露了残酷的一面。他们的恶劣行径,比子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孟子说,“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这个局面就相当于另一个燕国来讨伐燕国,就像一个罪犯判决另一个罪犯,就像贪污腐败的领导亲手惩治腐败一样,完全站不住脚。以孟子之仁,怎会劝说齐国这么做呢?

刚出龙潭又入虎穴的燕国人民怒了,就像反抗子之一样,接着反抗齐国的统治。

齐国大夫沈同,把孟子的话带回朝堂,给大家一个错觉:天下最著名的学者孟子是支持齐国伐燕的。看来齐国君臣面对燕国这块已经到了嘴边的肥肉,都使用了理想化、合理化等心理机制,给自己的贪婪找到了大学者的背书,并安上一个“维和”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人也跟着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真的把孟子当作指使齐宣王讨伐燕国的教唆犯了。宋儒杨时说,“燕固可伐矣,故孟子曰可。使齐王能诛其君,吊其民,何不可之有?乃杀其父兄,虏其子弟,而后燕人畔之。乃以是归咎孟子之言,则误矣。”

假如齐宣王能够惩罚子之,使燕国百姓得以安定地生活,他便是孟子口中的天吏了。但是,齐国人却对燕国进行了惨无人道地掠夺和压榨,把“维和”变成了侵略,也就为后来燕国大将军乐毅组织五国军队大败齐国、进而导致齐国衰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