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在形容两个人实力相当、彼此不分上下的时候,常常会用“半斤八两”这个词来形容。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斤是十两,那么半斤难道不应该是五两吗?可为什么古人就要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人旗鼓相当呢?这其中又有何原因呢?

一斤十六两的传说

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国古代的度量衡的进制问题。而在我国古代,一斤十六两更是成为“共识”。不过这种度量衡的方式具体的来源已经不可考究了,说法也有很多,其中有两个版本流传的最为广泛,一个与范蠡有关,另一个则与秦始皇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在春秋末年,谋臣范蠡遇到了一心想要复仇的勾践,范蠡识人无数,他知道勾践并非一个久困之人,于是他就想尽办法在勾践身边辅佐他,哪怕勾践去吴国做人质,范蠡也都跟在身边。经过勾践的苦心经营,终于等到了羽翼丰满的时候,同时他也找到了复仇的机会,因此一举灭掉吴国,完成了父子两代的大业。

这个时候的勾践已经不再是那个困顿之人了,范蠡知道与勾践共苦,不能与他同甘,所以当勾践成为制霸一方的霸主后,范蠡就主动辞官归隐。

辞官后的范蠡并没有与西施泛舟湖上,而是做起了生意,毕竟凭借范蠡的手段能够让越国一跃而起,自然做些生意也就信手拈来,于是他就成为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到后来,范蠡因为经商能力实在太厉害,所以被逐渐神化,成为现在很多生意人日日叩拜的财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商过程中,范蠡发现大家没有统一的称量方法,为了规范贸易市场,也为了方便大家进行买卖,于是他就发明了秤,用于买卖过程中的交易称量。但是有了秤也得有刻度,那么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称量标准,于是范蠡就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共计十三颗星辰,在秤上刻出13个单位,又增加了福禄寿三星,就凑成了十六个单位。范蠡用一个星代表一两,于是十六个星就是十六两,也就是一斤。那范蠡这样设定有什么深意呢?

由于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有限,所以古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些神明都住在天上,时时刻刻关注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北斗七星上住的神仙主管死亡,南斗六星上住的神仙主管出生,而福禄寿三星又分别主管人的运势、收入和寿命。范蠡在秤上刻上这十六颗星其实就是为了告诫商贩们,如果给客人称货的时候缺斤短两,那么这十六颗星上的神仙就会来惩罚你,让你的余生没福、没钱,甚至短命,于是商贩们不敢缺斤短两,这就让市场经济良性发展了起来。

也有人说一斤十六两是秦始皇规定的。秦国在一统天下之前,中原大地有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中,每个国家的计量方式都不一样,所以这也就使得货物直接流通不便。于是在秦朝扫清六合之后就开始着手统一计量方式,于是秦始皇就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时任丞相的李斯。

李斯接手工作后兢兢业业,生怕出了半点毛病,让政敌抓住自己的把柄,也让天下的百姓遭殃,于是李斯很快就摸清了百姓商品贸易的规律,并且找出了部分计量单位的进制,但是这两和斤的进制李斯一直不敢自己决定,于是只能请皇帝下旨,始皇帝也很给李斯面子,直接用小篆写下了“天下公平”四个大字,李斯看后恍然大悟,因为这四个字的笔画一共十六笔,所以李斯就秉承皇帝旨意,将十六两作为一斤。

真实原因

其实这都是流传下来的小故事,里面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已经不可考了,但是我们不妨用现代的思维揣摩一下,就会发现原因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兑换金银时方便分割,这对于没有电子秤,没有统一度量的古人来讲可就头疼了,如果一斤为十两,那么分开之后就是五两,接下去分割就十分不准确。如果一斤为十六两,对等分开就非常平均。

而且古代的秤比较简陋,分十六等分明显比分十等分要更容易,制秤的匠人在做秤的时候也只要把用来打线的墨绳直接对折就可以了,一共对折四次,一杆秤就诞生了,并且还能够保证每杆秤的刻度都一样。

用十六进制既可以乘以二,又可以除以二,商贩和百姓很快就能读出重量,这种计量方式也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整整盛行了两千余年。

总结

在数学方面中国人显露出极高的天赋,古老《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和二进制的数码相对应,“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也在周朝被数学家提出,在电脑出现之前,中国人用的算盘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因此,一斤十六两也是古人的一个重要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