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史雅琴

实习生 李磊

邓顺喜,一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老人。他是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四居委会的一位居民,长江救援队的成员,多次参加渡江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顺喜向记者展示渡江节获得的奖牌

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退役军人,作为一名航天观测兵,曾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时刻。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位老兵,请他再次回忆起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从武汉参军,深山里做观测兵

1968年,邓顺喜从武汉参军,来到济南军区某部参与培训,然后被分配到湖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湘西观测站的一名航天观测兵。

当年从军时的邓顺喜

观测站建在深山里,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十几公里。上山的路是一条小路,观测兵们来了之后,自己动手把这条路加宽,才可以通过汽车。邓顺喜说,当时为了把一部新式雷达运上山,车辆需要经过一座小桥,由于设备很重,过桥时都能听到桥下的石头在响,所有人都捏了把汗。由于公路绕的距离较远,邓顺喜和战友们周末要下山去县城,往往都不会走公路,而是直接翻山越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怀着为祖国建功的想法,乐此不疲。

在观测兵们的齐心协力下,观测站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起来。平时,邓顺喜和战友们除了要展开正常的队列、跑步、拉练、射击等常规训练,也要展开各种观测仪器和电子设备的训练。观测站24小时都保持在执勤状态,探测着飞过我国领空的航天器。

太空中的《东方红》,他们最先听到

1970年,观测兵们终于第一次迎来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航天器,这就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邓顺喜说,其实在发射前,已经有战友有幸对卫星先睹为快了。原来,卫星需要在部队的校正塔上进行雷达校正,然后再送往发射场。在发射前的那段时间,观测站要进行大量的调试工作,每天进行全国性联网测试,确保通信畅通,这样才能在发射时,确保每一个观测站都能准确地观测到卫星的轨迹。

1970年4月24日,邓顺喜和战友们迎来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太空中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他们是最先通过观测设备听到的。这首乐曲很快传到了北京,然后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到了千家万户的收音机里。

亲眼看到“东方红一号”,满山都在欢呼

邓顺喜说,当时让自己感到最幸运的是,他亲眼看到了“东方红一号”飞过的样子。

“当时预计卫星和火箭可能会在9点左右到达观测站上空,”邓顺喜说,那天,除了执行观测任务的,其他人也都在观测站周围的山头上选好了位置。但是天气预报是多云,能不能肉眼看到,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

从无线电里不断传来各个观测站的报告。海南和南宁的观测站先后报告,火箭已经飞过,但是因为云层阻挡,没有看到。而就在火箭到达湘西观测站上空时,云层居然出现了空隙。邓顺喜现在还记得,星箭分离正好在他们头顶完成,那一瞬间,他们都看到了天空中有一颗小小的“星星”闪亮了一下,然后慢慢隐没在云层中。

这就是“东方红一号”。

周围的山头上,随即响起了欢呼声。邓顺喜说,这是自己军旅生涯里第一次执行重大航天发射的观测任务,“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觉得这是他军旅生涯里最幸福的时刻。

退役加入长江救援队,他最关心的还是中国航天

1973年,邓顺喜退役回到武汉,后来在长航集团退休。闲不住的他,2011年加入了武汉市龙王庙冬泳队,后来成为了长江救援队的一员。

从小住在武胜路,多年在汉江里游泳,练就了他的好水性。他参加了多届武汉渡江节,获得的纪念奖牌在床上铺开,有五六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顺喜获得的部分奖牌和证书

退休多年的他,最关心的还是中国航天。前段时间,中国宇航员进入空间站,他一直守着电视看直播。“我们当年用的设备,其实都已经落后了,但是所有人都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做好观测任务”,邓顺喜说,现在看到中国航天在不断进步,他为国家的强大而由衷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