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据观察网消息,下周一新西兰跨性别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将参加女子举重87公斤级项目引发国内外舆论哗然。

舆论争议点在于,哈伯德曾是一名男子举重运动员,即便如今他服用药物抑制睾酮水平以跨性别者身份参赛,在力量和体力方面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仍保持明显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竞技体育里,是否是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作弊"行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性别者参加女子项目遭质疑

据悉,现年43岁的哈伯德出生时是男性,在2013年变性之前是一位男子举重运动员,曾在1994年获得过新西兰少年男子举重冠军,不过此后便一直成绩平平。

回想起那段时间,一度迷茫与自己身份认知的哈伯德也坦言,当时是为了让自己克服内心想法与社会评价的矛盾,希冀变得更有男子气概,才选择举重这项"典型的男性运动"。

但举重运动并没有减轻哈伯德内心的痛苦,2012年,35岁的哈伯德最终因为性别认知障碍退役,并决定接受激素治疗。

至此,哈伯德迎来了自己作为举重运动员生涯中的最大转折。5年后,她再以女性选手的身份重回举重赛场时,立即取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功。2017年至今,哈伯德已先后在各种比赛中轻松摘得"六金一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哈伯德还将以女子身份参加8月2日的东京奥运会87公斤以上女子组比赛,成为全球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会的跨性别选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比赛中,她的竞争对手还包括我国的夺冠热门选手李雯雯、汪周雨。

而之所以哈伯德今年能参加奥运会,正是因为2015年国际奥委会修改了关于跨性别运动员的参赛准则。根据规定,跨性别女性运动员无需做手术切除睾丸,在初赛前12个月保持血液中睾酮浓度低于每升10纳摩尔,就可以获得参赛资格。

因性别带来的优势与争议共存

自从变性后的哈伯德重回赛场,关于她的争议就没有停下来过。尽管每次检测都能证实她的睾酮水平符合参赛要求,但在大部分人眼中,她的胜利实在很不公平。

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男性已经经历过青春期的成长,那么即便在之后服用药物抑制睾酮水平,他们在力量和体力方面与女性相比,仍能保持明显的优势,药物抑制带给跨性别者在肌肉面积和力量上的损失也只有5%左右。

更何况哈伯德是在30岁之后才变性的。萨摩亚举重协会的负责人曾指出,"允许她(哈伯德)参加奥运会,就像允许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样。"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此次哈伯德参加奥运会便获得了新西兰的全力支持。新西兰奥委会首席执行官Kereyn Smith说到:"新西兰队有着强大的'Manaaki'(尊重)文化,对所有人都表示包容和尊重。哈伯德不仅是她参赛项目的最佳人选,而且符合国际奥委会的准则。"

网友争论:这是一场不公平竞争

不过,虽然哈伯德符合参加奥运赛事的规则,但事实上,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普通网友,都对于哈伯德的参赛持一种不支持的负面态度。

曾和哈伯德同样参加过澳大利亚公开赛的萨摩亚举重选手Iuniarra也无奈地说:"大家都明白,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训练,女性的力量都远远比不上男性。"

在上个月,比利时举重运动员安娜更是直接发声表示,如果哈伯德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就是一个"糟糕的笑话",她表示自己对于变性人群体给予支持,但包容不应以"牺牲他人为代价"。

在网友评论中支持哈伯德的也寥寥无几,不少网友认为,虽然哈伯德的睾丸激素水平低于该阈值,但她在男性青少年时期的二次发育已形成体型优势,让其以女性身份参赛并不公平。

对此网友们调侃称:"这就好比一个大学生,强行说自己心里年龄只有小学生,然后回去上小学,在小学考试里大杀四方。在大学考倒数第一,摇身一变变成天才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变相积压了女性运动员的生存空间:"如果这种人也可以参加女子项目,那么女子项目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呢?女子田径项目就比哪个国家变性人多就完事了呗。"

诚然如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包容每个人的多样性,但这都是建立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体育场上本就残酷,一旦这样的缺口打开,那谁来尊重那些女性运动员的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