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灾,接踵而来的就是传染病的一个小态势波动,以及水泡猪集中出栏对猪价的抑制。当然这是可能预见的合理性推测,具体受灾影响如何还需看后市的一个表现。但就小编了解的情况而言,影响会有,但问题不大。

因为此次强降水覆盖区域完美规避了河南生猪产区,而且受降雨影响较大的几个区域,生猪出栏总量占全国比例并不是很大。又经过几轮猪周期猪场建设情况已经很抗造了,实际受灾情况应当更为乐观。所以影响应当会集中在生猪转运物流方面,和后续因为接连降雨造成的传染病高风险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强降雨导致的猪价波动分析相信大家已经在各大营销号上看过了,小编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些看法,有关于我国整体生产-消费市场的改变。

猪周期延长,投机策略失效

之前养殖的超额收益就是源于投机策略,其实就是时机错配。通俗解释就是压栏和提前出栏。这也是我们目下持续在探讨的,压栏到150公斤的肥猪,和80-90公斤的小猪提前出栏,都是相当于打一个月的时间差,提前或推后都是为了更大的利润点。

但这种投机的适用,是在猪周期时间为四年的之前。价格亏损的部分会在价格高起来的时候补齐,摊平利润。但未来猪周期会因为产业全面升级而延长至十年甚至二十年,以目下的资金流绝对不足以支撑如此长时间的价格下行波动。而就消费端的弹性来看,猪价上涨势必导致消费下行;而猪价下跌提振的消费,却不一定会弥补回之前的消费下行的亏空。

怎么去解决,还是老生常谈的压减成本。但在这里小编插一嘴希望有渠道或有兴趣的大家,能够关注下生猪外贸物流方面的发展方向。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提到整体产业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这个话题就比较务虚,但长远来看产业阵痛期过后,短期的改变是养殖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长期的改变是,未来国内生猪养殖会以猪肉进口替代饲料原粮进口。

未来会是成本的竞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怎么去摊平成本却是一个实践起来十分挠头的问题。但其实这个答案很早就在书本上有过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这就是所谓的规模化经济。

在2020年全年资本都只做了这一件事,扩大规模和发展生产。但是有效吗?2021年中的猪价腰斩的结局似乎回答了规模化经济并不是很起作用。究其原因跟养猪市场的细分配置不可分割,养猪市场里没有超级大企,最底层直达农户,中间还有无数小场星罗棋布。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算是大厂,但其市场占有率合计也无法占据主力,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

而目前的养猪行业,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而从根源上彻底改变成为资本密集型, 这个发展趋势与我国一贯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天赋是相矛盾的,目前看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在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势必形不成规模经济的养猪体系,即便诸如牧原的带头大哥在压减成本上做出多少努力,国内的生猪生产成本与国外成本会进一步拉大。最后导致生猪生产转移至国外以猪肉进口替代原粮进口成为趋势。

说完了宏观,我们来看微观。具象化这次水灾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关于消费市场的改变。

主力市场为情怀买单成为趋势

这次水灾,包括之前我们共同经历的新冠疫情,我国国民企业体现出来的担当,和我国民众之间的团结互助、风雨同舟都集中把中国故事、中国梦实打实地实现在中华大地。小编希望大家在感动之余也能够关注到观念的转变。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国民品牌捐款主流的声音是:“他们赚得多理所应当”,一提到国民产品多半是:“你看,又是抄袭”。

而在此次水灾,身处降水核心的蜜雪冰城积极自救清点货物之余还捐了2200万元,骑着共享单车赶来直播的鸿星尔克董事长,不停地说让大家理性消费。我们养猪业的牧原在经历非瘟到今年猪价几乎腰斩的情况下,仍旧捐了一个亿甚至都不宣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时的国民舆论方向是什么呢?“是那要不我们买几斤猪肉吧”,“鸿星尔克的缝纫机都踩冒烟了”,“我们不要赠品,买多少发多少,不发货都行”。是“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集体担当。

说明现在主流消费群体已经有能力和有意识地将消费观念转变,愿意为国家情怀和民族理想改变购买意向。而不再对国民企业只是一味批判,那些譬如抄袭创意、质量差、名不副实等等负面标签已经渐渐撕去,更多的是宽容、扶持和愿意等待。

这种风向的改变,理所应当被当今身处不知路在何方的中小养殖集体所重视。剑走偏锋打造自有品牌,延长产业链讲好企业故事,在目前养殖业会渐渐向利润固定且空间并不大的趋势下,多些破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