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特点,很多人会想起“物质”这个词;以前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向前看,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一切向“钱”看。

虽然早有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但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钱吗?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可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很多人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社会进步了,文明也发展了,但中国人却陷入了群体性的迷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彭林教授曾指出过,群体性迷失的背后是“半人”时代的横行,或许有人不理解什么是“半人”,“半人”是相对于全人来说的。

应时而出的专才教育

半人这个概念也并非是彭林教授首次提出,早在近现代,梁思成就曾经提出过“半人”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半人”就是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或者说专业知识,但缺乏人文素养的这一部分人

从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说,半人也是很成功的,因为他们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或者说是某一个专业拥有超出于旁人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说工作能力,但是在思想、人格、心理和人文素养上却是不健全的。

也就是说,相对于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说,“半人”只是一个机械化的高层次人才,总之他们偏向于理科思维、理性分析,但不注重文史方面的涵养。

“半人”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笔者举一个类比的例子,大家可以联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去理解,如果一味地强调应试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就是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更注重于人全面的发展,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就是一个全人的概念,或者说是全才的概念。可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很多的半人,导致中国人陷入群体性的迷失,难道我们的祖先就没有看到在教育这一方面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吗?

其实不然,从孔子开坛讲义办私学开始,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重视对全人的培养。

不管是后期王国维提出的“完全之人物”,还是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提倡的“通才教育”或者“自由教育”的模式,这些教育理念都是旨在培养全人。

直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通才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核心,就连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教授也提倡“培植通才”。是什么时候才让国家的教育重心由通才或者全才转向专业技术人才的呢?这还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说。

弊端显现的教育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一个博而不专的人才,他仅仅能从事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领域,需要的是专业的、高端的、高精尖的人才来迅速突破我国在某些领域建设上的壁垒。

只有这样的专才才能够适应当时中国的发展模式,所以那个时候国家的教育开始转型,借鉴苏联的模式,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理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理念成效也十分的显著,伴随着我国一大批专业人才的诞生,我国在诸多领域的技术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培养专才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这样一个教育理念的转变,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更不能特别偏激的定义为对教育理念的一个歪曲,或者说对培养全才的一个不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能说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的发展和需要而对教育理念做出的一个适时的调整,现在大家也看到了培养专才的这个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凸显,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后续影响。

所以素质教育不管是从官方还是从大众的角度来说,都成了一个焦点性的需求,而且是比较认同的一个方向。但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专才教育培养已经深入人心的前提下。

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专业技术,通常来说,文史类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找到与其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文史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薪酬待遇方面也远不如专业的理科生。

难以扭转的现实原因

很多人不愿意阅读人文书籍,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人都知道我们有灿烂的文学星空,我们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经典的作品多如牛毛。

但这些经典作品想要完全理解其内涵,需要读者对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有所涉略,如果单纯地从作品入手,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意义。

而对于理科生来说想要读透、读懂一个作品花费的时间太长,他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这远不如去掌握一个通俗易懂,并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科公式,甚至去做实验,获得一个有价值的实验数据。“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科生的价值远远没有理科生的价值容易被认可和发现。

且不说理科生,就是对于普通的文史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若非是专攻于某一个方向的研究,也鲜有人会通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美学》,甚至曹雪芹的《红楼梦》。

因为想要理解这样经典的著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同时,文史知识转化成现实价值的过程,又是比较漫长的,不像理科生那样学习一门知识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这样传统的人文专业最常见的一种输入和输出方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想要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必须有无数量的积累。

这个过程又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天赋有关,也许有的人兢兢业业致力于写作,但未必能写出一篇半篇能够获得社会普世价值认可的作品。所以文史类的教育越来越边缘化,很多人也认识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小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如今,人人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该怎样去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出一个全才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高分低能也好,高能力低素质也好,这样的社会新闻屡见不鲜,社会需要人才,但更需要全才。

清华教授彭林说中国人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这的确是对我国目前社会状况的一个贴切概括,可想要扭转这样一个局面,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