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用皇冠上的明珠来形容沙漠中的绿洲,来彰显生命之绿的珍贵。而陆地中的湖泊,也有着同样的“陆地之眼”的美称。在内陆地区,内陆湖无疑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存在。

内陆湖能调节水文径流,削弱洪峰,减少洪水的猛烈度;形成生态湿地,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因此,内陆湖可以说是地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然而,不少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都会选择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谋求一时间发展的速度。例如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据说伦敦曾经一度成为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都”,出行需要交警每隔50米点一个火把照亮前路。

前苏联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工业至上”的国家,前苏联在国家建设的时候也是片面追求重工业,忽视其它领域的均衡发展。那么,苏联人的这种选择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雾都”伦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中亚明珠,世界第四大湖

咸海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是这个地球的“老住客”。咸海的面积曾经达到68000平方公里,大小差不多是中国的宁夏,甚至与不少国家相当。

咸海是中亚广袤的大陆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亚欧大陆面积达几千万平方公里,这样一块无垠的土地上,除了四周的海水,内陆湖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大型水域。而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咸海,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咸海曾经是世界地理和地质构造的奇迹。这个地壳下沉偶然形成的洼地,在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注入后,即使被沙漠三面环抱,也依旧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咸海。

咸海

咸海滋养了周围55公顷的湿地,以及周围的几十个三角形和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形成,大大丰富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几百年来,沿岸的居民们靠着咸海带来的生物资源,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如果没有咸海,身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居民一定会常年遭受不宜居的天气。由于远离海洋,这个地区的降水量和水资源十分稀少。气候干旱,风暴常常发生。但是,咸海附近的居民却没有这样的困扰。

咸海可以调节附近地区的温差,形成湿润的降雨天气,植被的生长阻隔了极端天气和沙尘暴的可能性。咸海是名副其实的中亚“明珠”。

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的农业“大计划”

二战以前,苏联的主要农业产地并不在亚洲境内。苏联在亚洲部分的国土,大部分都是不适合农业耕种的土地。

如果翻看前苏联和现俄罗斯的地图就不难发现,俄罗斯境内的亚洲部分,大多是高山、山地和高原。无论是地形、气候,还是交通、人口,都发展不了大规模的农业。

然而,在与德国的战争中,欧洲境内的农业被大幅摧毁了。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对峙的需要,赫鲁晓夫需要尽快恢复农业,保证基本的农业供给。

赫鲁晓夫把目光投向了苏联境内没有被开垦过的“处女地”。1953年,赫鲁晓夫宣布实行“处女地运动”,号召全苏联人民在苏联境内快速、大规模地开垦荒地。

赫鲁晓夫

其中,中亚地区是赫鲁晓夫寄予厚望的重点,赫鲁晓夫命令中亚地区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被誉为“白金”,是基础性的农业物资。尤其是对于苏联这样的高纬度联盟国家来说,棉花算得上是人人的必需品。

然而,棉花在生长的前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可是,苏联境内的水资源和降雨量都不丰富。怎么办?赫鲁晓夫想出了“竭泽而渔”的方法——抽调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河水,灌溉棉花田。

这样做也不是没有成就的,苏联的棉花产量从上世纪20年代的几十万吨,暴涨到80年代的几百万吨。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棉花产量飙升的代价就是,“濒危”的咸海。

赫鲁晓夫-开垦荒地运动

即将消失的咸海

作为内陆咸水湖,阿姆河与锡尔河是咸海的主要补给水源。从20世纪50到60年代,苏联人先后在咸海周围修建了包括托克托古尔大坝等一系列的水利设施,目的就是为了改变阿姆河与锡尔河的航道和流向,引河水灌溉农田。

随着全球变暖,地球的气温本来就在逐年上升。气温上升对水域的影响,一定会造成水分蒸发的加剧。作为咸水湖的咸海,本就面临着含盐量升高的危险。

此时,切断咸海的补给水源无疑是切断了咸海的最后一条“生路”,是榨干咸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补给水量极具下降后,咸海的面积可以说是“光速地”萎缩。

更可怕的,是咸海萎缩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咸海面积减少,紧接着的就是湖周围湿地的减少,进一步就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少依靠咸海渔业资源和植物资源谋生的农民,不得不改头换面,背井离乡另外谋生。

咸海濒临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2018年的地区卫星图,咸海的面积已经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了。曾经毅然浮现在眼前的世界第四大湖,在如今地图上,已是我们需要用放大镜仔仔细细寻找的一小块蓝色了。

几十年时光过去,时过境迁,苏联人轰轰烈烈的棉花种植活动,留下的,只有一堆钢筋水泥铸成的大坝,还有全人类永远的悲剧,消失的咸海。

咸海的消失带给我们人类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形成于上新世末期的咸海,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沦落到濒临消亡的地步。这其中,人类是毋庸置疑的罪魁祸首。

咸海荒漠化

曾经的苏联政府、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政府都在咸海危机后尝试过许多补救的方法,不幸的是,破坏容易修复艰难,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始终收效甚微。

这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违反自然规律的一意孤行,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沉重的代价。大自然和人类同样都是地球的一部分,人类破坏自然,就是在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