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宜昌市曹家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72平方公里,涉及2万人口,规划主要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城市道路、停车场、公园...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最新规划

宜昌市曹家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畈片区是三峡(宜昌)康养产业试验区的重要节点、中心城区西部乡村振兴的支撑平台和土城乡区域综合服务核心。

1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B—DJ23编制单元,具体为西至点军土城乡集镇边界,南至虎周公路一带,东至高速,北至城镇开发边界,总用地面积约5.72平方公里。

2

规划规模

1

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7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2.30平方公里。

2

人口规模:2.0万人。

3

规划管理

本规划的一切成果(包括文字、图表及图则)的管理权和解释权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类问题的协调处理,归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本规划按有关规定的相关程序上报审批,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规划结构与用地细分

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三心三区一带”的空间结构,具体为

1

“三心”:分别是指民俗体验中心、康养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其中民俗体验中心是以土城老镇老街为中心,融合车溪民俗文化,塑造老镇风情商业街、花桥农产集市,打造土城民俗体验核心;康养服务中心是指通过引入康复医院和养老机构,配套完善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全维康养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是以文旅项目及度假酒店为引爆点,完善相关服务配套,打造集“吃喝玩乐住行”于一体的游乐服务中心。

2

“三区”:分别是指原乡文化商贸区、康养度假休闲区和文旅活力产业区。

其中原乡文化商贸区是指依托生态田园和民俗文化,以土城集镇为载体,打造的土城乡民俗文化、商贸功能区;康养度假休闲区是借势良好生态本底,打造适宜修身养性、疗愈康养的生活功能区;文旅活力产业区集文旅乐活、趣味研学为一体的主题文化旅游功能区。

3

“一带”:亲水休闲带,

是指土城河两侧控制预留绿化带形成的亲水绿色休闲带。

土地使用与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

1

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主要位于虎周路、李家坝路以及滨河路沿线,总用地面积为61.09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30.55平方米/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9.31%。其中服务设施用地(R22)为1.8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90%。

村民安置用地规划:规划B—DJ230227地块为村民安置用地,面积为4.11公顷、规划B—DJ230230地块为村民安置用地,面积为6.06公顷。

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总面积为11.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5.35%,主要分布于虎周路和李家坝路沿线。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1.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50%;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为0.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38%;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为6.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98%;体育用地面积为0.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28%;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0.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40%;社会福利用地面积为1.6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80%。

3

商业服务业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总面积为67.8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32.53%,主要分布于虎周路、土城二路、李家坝路、滨河路和G241国道沿线。

其中商业用地面积为35.2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6.93%;娱乐康体用地面积为26.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2.62%;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面积为0.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21%;其他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5.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78%。

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片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市(区)级公共设施、乡(镇)级公共设施、十分钟及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服务设施进行配置。

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的总面积为36.5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7.54%。

2

城市道路规划

规划将城市道路分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四级,规划快速路1条、主干路2条、次干路6条、支路9条。

3

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迁建土城乡中心客运站,用地面积为1.09公顷;规划公交首末站1处,与客运站合建;规划社会停车场9处,总面积为7.32公顷,规划交通设施具体见下表。

4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建筑物、构筑物、广告设施、绿化建设规定: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广告设施不得阻挡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的视线,该范围内的绿化不得高于0.7米。

6

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的总面积为3.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82%。

7

绿地与广场用地

1

本规划规定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不得改作他用。

2

防护绿地:规划防护绿地总面积为6.6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19%。

3

规划公园绿地总面积20.9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8平方米/人。

4

广场:规划广场1处,位于土城一路与李家坝路交汇处北侧,面积0.44公顷。

8

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其他建设用地为公路用地,面积为22.03公顷。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1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

将规划片区分为山城海绵缓冲区、水生态修复利用区、已建区海绵改造区和新建区海绵建设区共四类。

2

海绵城市建设导引

1

山城海绵缓冲区建设指引

山城海绵缓冲区主要指片区内南部、北部自然山体与谷地的过渡协调地带。

建设指引

构建坡地梯级立体化绿地;增加山洪截洪、滞蓄、沉淀设施;山体与主要道路旁设置缓冲区;山体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技术开发。

2

水生态修复利用区建设指引

水生态修复利用区主要指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方面问题,需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的片区,主要指土城河、王家河沿线区域。

建设指引

利用现状自然水体,构建“径流—滞留坑塘—汇水湿地”生态水系统。布置滨水缓冲带;建设多层级水处理系统;增加人工净化湿地。

净滞

3

已建区海绵改造区

已建区海绵改造区主要指现状已建成的居住、商业服务业等用地,包括老集镇、土城村和李家坝村部分区域。

建设指引

易涝片区整治;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已建建筑小区提升;道路改造和提升。

4

新建区海绵综合建设区

新建区海绵综合建设区主要指规划建设的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等用地。

建设指引

新城海绵综合建设区应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新建居住小区及公共建筑:

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海绵基础设施,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海绵基础设施。

公园广场:

新建社区公园需建设雨水滞留、调蓄设施,增加透水铺装比例,大型综合公园下降部分竖向,增加水面率和植被缓冲区,对周边区域的汇流雨水进行有效调蓄,减低内涝风险。

道路交通:

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海绵基础设施,路面采用透水铺装。

管网系统:

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按2~3年,防洪排涝按照20—30年一遇标准设计。

下沉式广场与配套调蓄:

广场、停车场可使用透水铺装,增加下沉式结构或配套的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同时可将调蓄设施、人工水景与天然水体贯通,增加水景设计,促进雨水的下渗,减少雨水径流。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1

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要求片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达到以下环境质量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按照用地性质分别执行1类、2类和4a类环境噪声标准;地表水执行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

2

生态修复分区

根据片区内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将本片区分为预防保护区和监督治理区2个类型区。

1

预防保护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片区内的农林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生态屏障,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加大力度保护现有植被和生态、制止一切人为破坏现象、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需对土城河、王家河沿线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生态岸线,形成生态廊道。

2

监督治理区:该区域为片区内的现状建成区及拟建设区域,该区人为活动较频繁,损坏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因此对人为活动需密切进行监督,在进行开发建设时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3

生态修复措施

1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可通过开展河道土方疏浚,河道护岸整治、河道植物绿化、河道改造、阻水建筑物拆除等工程进行水环境治理与修复,使河道绿化普及率、水体岸线自然化率基本上达到全覆盖。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的业主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使其废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积极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污染控制。

2

土壤环境治理与修复

加强农田土壤污染监测监控和治理,建立土壤污染监控预警体系,建立土壤质量档案,采取调整品种、改变栽培方法和改良土壤肥力等生物治理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严格控制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升土壤环境容量和抗风险能力。

3

加强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

通过绿道工程建设,构建良好的生态空间体系,加强农田林网管护,完善农田防护林的养护体系。建立布局更加合理、特色鲜明、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具有宜昌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实现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村庄庭园化,森林与自然、人文相结合。

4

危岩体修复工程

对于规模小、危险性大的崩塌或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开挖的方法全部清除,消除隐患。对于难以全部清除的崩塌或危岩体,可以将其上部岩土体部分清除,降低临空面高度,减小坡度和减轻上部荷载,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在崩塌或危岩体及其周围地带,地面排水系统和堵塞裂隙空洞,排走积水,减少崩塌的几率。同时采用锚杆与锚索加固危岩体,或采用支撑墩、支撑墙等支撑措施,或采用灌浆加固增强岩土体的整体性,加固边坡、改善危岩体或土体结构。

采用拦石沟、落石平台、拦石桩、障桩、拦石墙、拦石网等将崩落过程中的岩土体消能拦挡,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