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屯留西李高汉墓发掘

选自《文物世界》2009年0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7年1月,在山西潞安集团古城煤矿扩建工程中发现一批墓葬,位于长治市屯留县西李高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随之进行清理发掘。该墓地被盗扰严重,共清理50余座,以汉墓为主,因多数为空墓,特选取有出土器物的墓葬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按墓葬形制可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砖室墓4

座,土洞墓7座。

(一)砖室墓

M 11方向85°。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东侧,未发掘。墓门为砖砌拱形顶,宽0.8米,进深0.32米,高1.5米。前室平面近方形,穹隆顶,东西长2.25米,南北宽2.15米。前室与后室之间以甬道相连,东西长0.9米,南北宽0.6米。后室平面为长方形,拱形顶,东西长2.3米,南北宽1.7米。耳室位于前室南北两侧,北耳室平面为长方形,双砖砌券拱形顶,南北长1.04米,东西宽0.9米,高1.2米。南耳室为假耳室,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0.32米,东西宽0.9米。前室与后室全铺有地砖,墓室四壁均为“三顺一丁”式砌筑,后室较前室高0.18米。随葬品为2件陶罐,分别置于前室的西北和西南(图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 29 方向96°。由墓道、前室、后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东侧,未发掘。墓门宽0.9米,高1.3米,用封门砖封闭,封门砖厚0.32米。前室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38米,南北宽1.96米。后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6米。前室与后室之间有一台阶,后室较前室高0.4米,二者都为拱形顶,室内都铺有地砖。随葬品为3件陶罐,置于后室西部(图二)。

M 32 方向105°。墓道位于墓室东侧,未发掘。墓门宽0.88米,高1.58米,用封门砖封闭,封门砖厚0.28米。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双砖砌券拱形顶,东西长3.02米,南北宽1.68米。距墓门0.92米处,在墓室西部砌棺床,较东部高0.34米,上置两具木棺,葬一男一女,均仰身直肢,头朝东,面向南。男性位于南部,棺长1.98米,宽0.68米,棺板厚0.08米。女性位于北部,棺长1.74米,宽0.48米,棺板厚0.08米。随葬品为1件铜带钩、1件陶灶、4件陶壶、6件陶罐,置于墓室东部和中部(图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 48 方向355°。墓道位于墓室北侧,未发掘。墓口有封门砖,宽0.86米,高0.6米。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1.7米,东西宽0.54米。墓底全铺砖,底部距地表1.5米。随葬品为2件陶罐,置于墓室北部。

(二)土洞墓

M 20 方向85°。洞室开在墓道西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3米,南北宽2米,高1.4米。洞口遗留有封门所用的木板痕迹,墓室有两条东西向的棺下垫木凹槽,长3.9~4.1米,宽0.3米,深0.14米,墓室底部距地表3.3米。人骨堆积在洞室中部。随葬品为6件陶罐,置于洞室北部(图六)。

M 21 方向94°。洞室开在墓道西侧,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1米,高1米,洞室底部距地表2.5米。墓口用封门砖封闭,封门砖厚0.28米。葬具为一棺,人骨散乱于洞室西部。随葬品为2件陶罐,置于洞口(图五)。

M 37方向355°。洞室开在墓道南侧,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前窄后宽,南壁前端稍成弧形,南北长2.78米,东西宽1.22~1.46米,高0.7~0.9米。洞口用木板封门,木板厚0.14米,墓门两侧有延伸进土内0.1~0.2米的凹槽。洞室底部距地表3.5米。洞室内有朽木痕迹,人骨保存差。随葬品为4件陶罐,置于洞口(图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 44方向355°。洞室开在墓道南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9米,东西宽1.96米,高1.1米,底部距地面3.9米。洞口两侧有封门木槽,墓底有两条呈南北走向的木槽,长2.9米,宽0.2米,深0.1米。葬具不详,人骨堆积在墓室南部。随葬品为1件陶壶,置于墓室东南角(图七)。

M 57方向90°。洞室位于墓道西侧,平面为长方形,南壁有一小龛,东西长0.6米,南北宽0.4米。墓室东西长2.3米,南北宽0.8米,高0.8米,底部距地表3米。随葬品为3件陶罐,置于南壁小龛内(图九)。

二、随葬器物

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灶、罐、壶,仅发现1件铜带钩。

灶1件。M 32:5,泥质灰陶;平面呈长方形,灶壁稍外斜,长方形火门,上有挡火墙,微上翘,对侧有一圆形小烟囱孔,灶面上呈品字形分布一大二小圆形假火眼,两小火眼间凸饰两耳杯和一羹勺;灶面周边刻划两周凹弦纹,中间饰交错弧线纹和斜方格纹,挡火墙上饰斜方格纹,火门两侧饰菱形纹夹斜十字纹,灶壁下部隐约可见绳纹;长22.8厘米,宽19.8厘米,高9.6厘米(图一○,1)。

罐29件。可分四型。

A型均为泥质灰陶;口微侈,平沿;束颈,溜肩,斜腹,平底;根据其最大腹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二式。

Ⅰ式7件。最大腹径位于肩部;口沿部多为平沿,方唇;器表多饰有暗篦点纹。M 20:1,圆唇,肩、腹中部密布弦断的暗篦点纹,腹部隐约可见绳纹,口径9.2厘米,腹径17.2厘米,底径10.8厘米,高17.7厘米(图一二,4)。M 20:6,斜沿,尖唇,腹部残;肩部饰按压的篦点纹,口径10.8厘米,残高9.5厘米(图一二,1)。M 32:10,平沿中间内凹,两周暗弦纹将颈、肩部分开,肩部密布按压的篦点纹,下饰一周暗弦纹;口径10.4厘米,腹径16.8厘米,底径9.3厘米,高18.6厘米(图一○,3)。M 32:11,肩部密布按压的暗篦点纹,中间饰数周暗弦纹,口径10.3厘米,腹径17.3厘米,底径10厘米,高19厘米(图一○,2)。M 32:12,肩部密布暗弦纹,腹中部隐约可见绳纹;口径10厘米,腹径16.7厘米,底径9.6厘米,高18.5厘米(图一○,4)。M 37:1,斜折沿,腹部轮制时的手抹痕迹明显;口径11厘米,腹径22.8厘米,底径14.2厘米,高22.2厘米(图一一,1)。M 37:2,肩部密布按压的暗篦点纹,腹部轮制时的手抹痕迹明显;口径11厘米,腹径23.3厘米,底径14.5厘米,高22厘米(图一一,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Ⅱ式 6件。最大腹径稍下移,腹下部斜收明显;侈口,平沿,圆唇;器表多饰有暗弦纹。M 20:2,口径11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厘米,高22.1厘米(图一二,13)。M 37:3,口径7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6.5厘米,高14厘米(图一一,4)。M 37:4,口径7.2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6.4厘米,高13.5厘米(图一一,9)。M 44:1,口径6.2厘米,腹径11.6厘米,底径6.2厘米,高13.8厘米(图一一,8)。M 57:2,口径10厘米,腹径16.9厘米,底径7.9厘米,高19.8厘米(图一一,3)。M 57:3,口径10.8厘米,腹径20.6厘米,底径8.2厘米,高25.4厘米(图一一,2)。

B型 2件。折肩罐,泥质灰陶。矮领,折肩,斜腹,平底;器表饰弦断绳纹。M 20:4,口径14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高20.7厘米(图一二,5)。M 20:5,口微侈,沿内卷,口径10.8厘米,残高9.5厘米(图一二,3)。

C型 2件。直口,圆唇,扁圆腹。M 11:1,肩、腹中部隐约可见绳纹,肩中部饰一周凹弦纹;口径16.8厘米,腹径31厘米,底径24厘米,高21厘米(图一二,9)。M 11:2,肩部饰两周戳压的方格纹和一周三角纹,腹下部有数道刻划纹;口径14.5厘米,腹径22.3厘米,底径13.3厘米,高16.8厘米(图一二,7)。

D型 1件。M 21:1,泥质灰陶;侈口,平沿,圆唇,束颈,溜肩,扁圆腹,腹下部内收,凹底;肩部密布暗弦纹;口径9.2厘米,腹径19.8厘米,底径14.8厘米,高18厘米(图一二,8)。

E型 均为泥质灰陶,根据口沿可分三式。Ⅰ式 1件。直领罐。M 57:1,泥质灰陶;直口,内斜沿,圆唇,直领,圆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密布按压的暗篦点纹,腹中部隐约可见绳纹,腹下部轮制时的手抹痕迹明显;口径14.7厘米,腹径27.8厘米,底径17.6厘米,高21.3厘米(图一一,7)。

Ⅱ式8件;侈口,斜沿,沿较短。M 20:3,口部残,溜肩,腹下部斜收,底微凹;肩部刻划有一文字,其下密布弦断绳纹;残口径12厘米,腹径34.3厘米,底径18厘米,残高33.5厘米(图一二,2)。M 29:1,腹部饰绳纹;口径14.2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5.8厘米,高24.5厘米(图一二,10)。M 29:2,尖唇,腹部饰间断绳纹;口径15.5厘米,腹径27.5厘米,底径15.5厘米,高26厘米(图一二,6)。M 32:4,沿内有一周凸起,方唇,腹部饰绳纹;口径16.7厘米,腹径29.8厘米,底径17.7厘米,高25.3厘米(图一○,10)。M 32:6,沿内有一周凸起,方唇;腹部饰弦断绳纹;口径14.7厘米,腹径29.3厘米,底径17.2厘米,高25.3厘米(图一○,8)。M 32:7,方唇,肩部饰数周暗弦纹,腹部隐约可见绳纹;口径15.5厘米,腹径29.3厘米,底径18厘米,高23厘米(图一○,9)。M 48:1,肩部饰数周暗弦纹,中间有一周篦点纹;口径11.6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2.6厘米,高17厘米(图一一,6)。M 48:2,沿下有一对对称的小圆孔,肩部饰交错暗弦纹,中间有一周篦点纹;口径11.6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2.6厘米,高17厘米(图一一,5)。

Ⅲ式 2件。侈口,斜沿,尖唇,沿较长,圆肩,腹部斜收,底微凹;肩、腹中部密布暗弦纹。M 21:2,口径14.4厘米,腹径29.3厘米,底径16.8厘米,高24厘米(图一二,11)。M 29:3,口径14厘米,腹径29.8厘米,底径16.2厘米,高24.5厘米(图一二,12)。

陶壶4件。均为泥质灰陶;盘口微侈,束颈,圆肩,鼓腹,平底。M 32:2,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颈中部及肩、腹部都饰有凸棱纹,口径14.6厘米,腹径26.3厘米,底径12.2厘米,高33.6厘米(图一○,6)。M 32:3,形制与M 32:2相同,口径14.2厘米,腹径27.6厘米,底径11.6厘米,高35.4厘米(图一○,7)。M 32:8,素面,底微凹,腹下部轮制时的手抹痕迹明显;口径7厘米,腹径11.7厘米,底径6.5厘米,高15.4厘米(图一○,12)。M 32:9,素面;口径6.9厘米,腹径11.7厘米,底径6.9厘米,高15厘米(图一○,5)。

铜带钩 1件。M 32:1,钩体较细长,呈弓形弯曲,横断面为椭圆形,钩钮处较宽,钮呈长椭圆形;钩体长 7 厘米(图一○,11)。

三、结语

根据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可初步推断这九座墓分为东汉早段和东汉晚段。东汉早段有M 20、M 32、M 37、M 44四座墓,墓葬形制以土洞墓为主,仅一座砖室墓,洞室墓都用木板封门,洞口留有木槽痕迹。随葬品以M 32最多,出土有灶、罐、壶、铜带钩,灶制作规整,灶面上的耳杯、羹勺为单独模印;盘口壶,束颈圆肩鼓腹平底,处于由圈足向假高圈足过渡阶段;陶罐多饰弦断绳纹和暗篦点纹,这些特征及其器形与屯留余吾墓地[1]东汉初期的同类器相似,个别器物保留了西汉晚期的一些特征。东汉晚段有M 11、M 21、M 29、M 48、M 57,墓葬形制以砖室墓为主,有分前室和后室,还有带耳室的,洞室墓M 21用封门砖封门,处于由洞室墓向砖室墓的过渡阶段。出土器物全为陶罐,其中M 48:2双系罐与屯留余吾墓地[1]东汉晚期的M 36:3形制相同;C型和D型罐在原平北贾铺东汉墓[2]中出土较多;EⅠ式罐形制相似于朔县东汉中晚期墓[3]的Ⅲ型5式罐(G M 232:9),EⅡ罐与侯马乔村M 5001[4]出土的陶罐相似,EⅢ罐则与侯马发掘的三座东汉墓[5]中的A型陶瓮器形相似。

执笔:王晓毅 杨林中 王小娟

绘图:孙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