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骑兵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深度军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摘要:苏联在二战时研制装备的波波沙冲锋枪,是一款非常经典的冲锋枪,在战争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作为波波沙一大特点的就是采用了71发弹容量的弹鼓,但是为什么中国在1950年仿制波波沙冲锋枪时,却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在二战时研制装备的波波沙冲锋枪,是一款非常经典的冲锋枪,在战争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作为波波沙一大特点的就是采用了71发弹容量的弹鼓,但是为什么中国在1950年仿制波波沙冲锋枪时,却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其实,PPSh-41本身,也有弹鼓、弹匣两种供弹,弹鼓最大的好处当然就是弹容量大,火力持久,这在苏德战场上的大量巷战近战中,凭借波波沙弹鼓的大弹容量,持久火力压制,让苏军占了不少便宜,不过弹鼓本身,还是有问题的:

第一,采用弹鼓后整枪重心前倾,持久射击太消耗体力。

第二,弹鼓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如果有杂物进入内部,容易造成卡壳。如果弹鼓遇到撞击,发生变形,出现凹坑,也容易卡壳。你幸幸苦苦背个好几斤的弹鼓跑了N远路,遭遇敌人了,一个扑击动作就地隐蔽,结果弹鼓上撞个凹坑,得,这几十发子弹白背了,没用了,糟心不糟心?

第三,背弹鼓这东西形状不友好,特别影响做战术动作,动作大点,包里的弹鼓能把自己砸个青紫肿块!

到了我国仿制波波沙,也就是我们的50式冲锋枪时,还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我国那时工业能力很落后,制造弹鼓材料、工艺都很吃力,弹鼓这东西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子弹装的多,供弹弹簧行程就要长,弹簧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都高不说,还的增加上发条的机构,给弹簧加力,苏联自己做弹鼓,卡弹故障就够吐槽的,我们当时的工业能力,无疑还放大了弹鼓的这一缺陷。我们当时造枪材料,这种连发自动武器上,解决不了速射带来的过热问题,会形成弹鼓内待击发子弹殉爆,这个问题后来研发56式时,都要导致全自动被迫改成半自动,50式研制的时候就更别说了。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研制50式的时候,我党我军上上下下都是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弹匣三十几发子弹,那个年代已经相当奢侈了,对弹鼓觉得浪费,另外最关键的是弹匣带在身上不影响战术动作,我军还有随时准备拼刺刀的作风,战士们勇敢,不意味着装备研究制造人员可以不为他们考虑,胸腹前插上一排弹匣,在拼刺刀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弹鼓在这种时候只是拖累,这个思路与后来56式研制出来,直接附带了“五六肚兜”之称的胸挂式战术携行具有很大关系。弹匣几乎克服了弹鼓的所有缺点,唯一没能比过的就是弹鼓弹容量大的最大特点。

弹鼓供弹之所以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考虑它的各种缺陷,始终对它有一种迷恋,甚至在国外民用枪支市场,有专门的枪械公司靠从事给各种枪支改装弹鼓供弹,就能活得很滋润,原因就在于弹鼓具有弹容量大这个特别突出的优点。不过,事实证明即使在民用市场,弹鼓更多的也是应用在娱乐向的射击靶场上,真正实战,打猎,或者民间武装交火,真正懂枪、用枪的人,也都更相信弹匣。而目前各大工业国家包括我们自己,材料和工艺都足够的情况下,制式装备中轻武器却已经基本淘汰弹鼓设计,就说明当初我们的选择既有客观被迫的原因,也有主观睿智的选择。

我军第一代冲锋枪50式冲锋枪,就是在苏联的波波莎(PPSh41)的基础上仿制而成,这款冲锋枪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性能稳定、火力持续性强、工艺简单,是当时苏联红军的形象代表和基本武器之一,在与德军MP38、,MP40冲锋枪对抗当中屡占上风,从斯大林格勒一直打到了柏林!

建国初期为了解决部队枪械型号繁杂的需要,从苏联引进了波波莎冲锋枪,随着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在与美军的汤姆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的对抗中,71发弹鼓还是经常占据上风的。就在波波沙参与抗美援朝的同时,我们也从1950年开始仿制,1951年开始装备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式冲锋枪使用托卡列夫7.62×25毫米手枪弹,在50米内穿透力较强,在与美军的遭遇战中多次击穿美军防弹背心…所以,美军惊恐的称:对面的人手里都拿着“小机关枪”! 美军第一代尼龙防弹背心重3.2公斤,由12层“杜邦尼龙”制成,确实有一定的防弹能力,但在30~50米交战距离内经常被托卡列夫尖头弹击穿。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全军开始统一轻武器制式,根据我国当时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战争中的使用情况,认为50式体积较大、装上71发弹鼓后整枪重量4.34公斤,这可是很重的!对于我军战士的体能来说太重了并不利于徒步作战,还有就是木质握把是根据苏联人的手掌大小设计的,很厚!不适合我军战士东方人的手掌,握住一会时间就会感到疲劳。

由于50式的这些缺点,我国开始仿制由波波莎41简化版的波波斯43冲锋枪,1954年仿制成功后定名为54式冲锋枪,54冲锋枪也将木质枪托改成钢质折叠枪托,将枪托式握把改成了单独的小握把,握持感舒适,并将弹鼓71发供弹改为35发弹匣供弹,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枪械加工的工时和枪的总体重量,这样整枪含实弹匣总重3.93公斤。

50式冲锋枪虽然性能卓越,但它毕竟是近战装备,使用7.62×25毫米手枪子弹在150米外威力就出现了严重下降!不符合部队枪械要在400米外消灭敌人的要求,即便是改进轻量化的54式冲锋枪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它们在一线野战部队服役的时间都不长,50式冲锋枪生产了3.8万支就停产了。

根据部队作战的需要我军开始引进仿制56式系列: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所发射7.62×39毫米中间威力弹不论是射程和威力都大于7.62×25毫米手枪...56式系列也成为我军第一代枪族,而50/54式冲锋枪则退出一线部队,交由公安部队、基干民兵预备役使用。

总体来说,50式冲锋枪(包括54式)是最早装备我军的制式冲锋枪,它的仿制成功结束我国“万国牌”轻武器的历史,也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枪械的先河。虽然它因为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在我军装备的时间很短,但也在我军枪械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要说50式之所以没有选择71发弹鼓,而改用弹匣,原因只有一个,其实就一句话,合适才是最好的。

波波沙这可是一款经典老枪,可以说支撑了苏联人整个二战,是非常优秀的一款单兵武器。波波沙家族的衍生型号有好几个,最棒的一个型号是波波沙41,整个二战就这一款,苏联就生产了六百万支。50式冲锋枪仿制的就是这款。

这玩意巷战的时候绝对是一把好手,这不用问,一个弹鼓足足71发子弹,这就给士兵一边冲锋,一边开枪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用为换弹夹而浪费时间。后来德国的高层也看不过去了,把波波沙拿回去改进了一下,使用德国的9毫米手枪弹,当然他不是不喜欢苏联人的7.62毫米,是因为德国后勤补给系统当中就没有这种型号的子弹。从这里就能看出波波沙的牛掰之处。

那么咱是怎么就仿制了波波沙呢?而不是别的型号?因为咱的工业基础薄弱,最开始的时候军事装备那就是个万国牌,冲锋枪是个好东西,但咱就没有自己的。在抗美援朝时,苏联就给咱援助了一些装备,这其中就包括波波沙。

在战场上使用之后,感觉不错,火力够猛,压制美国人手里的冲锋枪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咱就有了想要仿制的想法,苏联人给了枪,但没有给图纸,咱只能拿着实物进行逆向仿制。最终成型的就是50式冲锋枪,第一支国产冲锋枪。

那么为什么没有完全照原样模仿波波沙呢?

很简单,咱在使用波波沙的时候,发现人家这枪那是按照苏联人的体格来制作的,71发弹鼓对于他们来说,这重量不算啥。但对于咱东方人来说,这重量有点大,带着弹鼓进行冲锋,做各种战术动作,太费力气。而且这弹鼓的工艺有点复杂,造成这玩意容易变形,这一变形供弹就成了问题,就这个问题苏联人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咱就把这弹鼓给取消掉了,另外搞了个弹匣上去,其实波波沙也是有弹匣的,只是数量很少而已。

还有枪托咱也进行了改进,波波沙的枪托对于咱东方人来说有点厚实,所以木质枪托被取消了,换成了钢质折叠枪托,枪托式的握把也变成了单独的一个小握把。就这么一改,重量大大的减轻,50冲锋枪加上弹匣也就3.93公斤,而波波沙就算是不用弹鼓,使用35发弹匣,他的重量也很重达到了4.15公斤。

简而言之,没有采用弹鼓,就是两大原因,一是弹鼓太笨重,不适合东方人的身形;二是弹鼓的制造工艺对于1950年代的工业情况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即便勉强生产出来,也会出现很多故障和问题。既然如此,那就干脆采用35发弹匣吧。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唯一的不足就是弹容量不如弹鼓,火力持续性稍逊一筹。

当然50冲锋枪作为仿制的第一款冲锋枪,性能上还不是很理想,但这是咱从无到有的一个里程碑。当年仿制出来就生产了3.6万支,装备的时间很短,后来就退出了一线部队。但是在中国轻武器的历史上,50式作为第一代国产冲锋枪的地位还是无可替代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